丹水一江歌,國道一路景。在地扼渝東鄂西陸路咽喉,323省道與318國道交匯處,有一個由兩千多藝術農民撐起的根藝盆景大鎮——湖北根藝盆景第一鎮長陽高家堰鎮。
有著“袖珍鄉鎮”雅號的高家堰,為長陽北方門戶。東交點軍與宜昌相望,北連秭歸與三峽相映。轄11個行政村,74個村民小組,5816戶,21678人。鎮域國土面積214km2,耕地1.87萬畝,林地29.11萬畝,水面0.91萬畝。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山川交織,河谷交錯,風光旖旎。
高家堰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土地。據考證,自漢初便設制管轄。她既是愛國詩人彭秋潭的故鄉,又是鄂西第一個0農村支部的誕生地,還是拱衛陪都、抗擊日寇鄂西會戰的主戰場。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基礎骨干力量——農民自衛團,在這里組建。并涌現了陳澤南、向泉山、鄧海東等120多位 英烈先賢。
高家堰資源十分豐富。主要礦種有錳、釩、磷、重晶石和大理石。古城錳礦,以3000萬噸以上儲量,22.53%的品位,躋身中國八大錳田之列。水系發達的丹水洞貫全鎮50余公里,造化出5萬kw的水電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為使資源變財富,造福一方百姓,該鎮歷屆黨委、政府巧打資源牌,堅持建“礦業開發大鎮,生態旅游名鎮,對外開放重鎮,國道經濟強鎮”的工作目標,不輟奮斗。現已形成“深山沖浪,峽谷探險,丹水漂流,盆園賞景”的生態旅游新格局和“錳業先行,釩鋇緊跟”的礦業開發新態勢。
在旅游開發上,蘭草谷沖浪以180米的落差,年接客10萬以上人次成為神州第一“沖”;大溪大峽谷以奇特的地貌特征,成為中國39條徒手攀援探險旅游線路之一;依水而育、沿路而市貯量達千萬盆件的根藝盆景,更成為中外客人的心憶之物,將該鎮推到了荊楚盆景第一鎮的寶座。在水電開發上,魏家洲、白果坪、青巖三座總裝機容量4500kw小水電的相繼建成,讓逝水變財富。在礦業開發上,隨著萬噸電解金屬錳生產線的正式投產,叫黑土變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