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夾堽村位于白堽鄉政府西南10公里處。東臨龐寨村,南與后朱寨寨村隔307省道相望,西與采油四廠毗鄰,北與后夾堽村相接。
前夾罡村村名由來不祥,原有侯、李、史、孫等姓,郭姓于清乾隆55年由清豐孟三樓、豆莊遷入。前夾罡村現有侯、郭、史、李、王、孫、趙、袁、龍、陳、竇、劉、關共十三姓在此定居,全部為漢族。全村現有362 戶,1485 人,耕地1657畝,人均耕地1.1畝,轄6個村民小駔。
歷史沿革
前夾堽村歷史悠久,村名來由不祥,據開州志記載,清光緒年間夾堽莊歸開州管轄,夾堽莊下轄五十個村莊至州六十里,當時村名夾堽集,且有繁榮的集貿市場,關在農歷十月十八日有騾馬大會響譽周邊上百里,滑縣、內黃、清豐、南東、菏澤及周圍村的商家都前來趕會,真是商家云集,人歡馬叫,熱鬧非凡,大會期間有戲曲、雜技助陣,物質交流大會,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后來由于軍閥混亂土匪出沒及日本進犯夾堽集被迫解散,但古會流傳至今的三天。
經濟發展
前夾堽村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前土地鹽堿程度嚴重,加之水利條件極度匱乏,農田種植早作物,糧食產量極低,群眾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直到改革開放以來, 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引黃灌溉,現有機井51眼, 村民改種水稻,壓制鹽堿,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增加了群眾經濟收入,使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前夾堽村現有養雞場10座、養豬廠2座、養羊場3座、蔬菜大棚7座 造香廠1個、欣雨晴豆制品加工廠座,稻草加工廠一個, 互腐加工作坊4個,便民生活超市2個, 村中剩余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經濟收入倍增,進入一個全新發展時期, 歷任村干部帶領村民為改變村容村貌 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做出了積極努力。
教育文化衛生
早在解放前,前夾堽莊在青云寺就成立了私塾,由后朱寨村的馬紫和老師及前夾堽侯子安老師任教,建國后由私塾變成了前夾堽完小,七十年代初由完小改成前夾堽小學,于2003年重新修建教學樓一棟,兩層共28間,門衛2間校園占地10余畝,為學生創造了優良的學習環境,成就一批學子才俊,全村現有博士后郭繼勇,博士郭玉亮,研究生8名,本科生數10人。
前夾堽村醫療機構完善,現有正規鄉村醫生3人,標準化衛生室1處, 村民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保障,新農合參保人數達98%以上,村內設立了40個垃圾箱,兩個垃圾中轉站,環衛工人25名,每天打掃村內衛生,環境衛生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