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鎮位于河南省偃師市西南部,隸屬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南依萬安山,與伊川縣呂店鄉交界,北瀕伊河,與佃莊鎮相望,東連龐村、寇店,西鄰諸葛,總面積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78公頃。1995年2月撤鄉建鎮,下轄29個行政村,334個村民組,總人口72890人,是洛陽市第一人口大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交通:李村古代就有驛道通過,如今“四縱三橫”八條干道溝通了村村寨寨,除橫貫鎮區的顧龍路和府李路外,鄉級公路總長35公里。
電力:1994年建35KVA變電站一座,2000年農網改造后,擁有10KV線路5條82公里,400V線路138公里,工農業生產、生活用電變壓器166臺,容量13895KVA,年用電量1350萬度,基本保證了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通訊:1999年新建電信大樓。2000年,偃師市第一個鎮級有線電視光纜傳輸網絡在李村建成。
教育:轄區現有高中一所,中小學33所。通過多渠道籌資,整體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性變化,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醫療衛生:建成達標衛生院一所,擁有血流變儀、B超機、心電圖儀、X光機等先進醫療器械及現代設備的手術室。計劃生育工作成效明顯,人口自然增長率連年控制在8‰以下。
精神文明:以鎮文化站、10個村級文化大院、10個業余劇團以及書法協會、民間藝術、企業文化生活、學校德育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1998年被評為偃師市先進文化鎮,1999年被評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鎮。上世紀80年代以來,鎮文化站獲得省級先進文化站1次,洛陽市級7次,偃師市級連續12次,現為河南省百強文化站。
-
工業發展
李村鎮是個工業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傳統農業大鎮。堅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育優勢工業支柱產業,使這一傳統的經濟格局有了初步改變,鋼制家具、煤炭開采、板材加工、石材開發已成為四大支柱產業,為從人口大鎮向經濟強鎮的轉變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鋼制家具產業。全鎮以武屯、南寨、東西柿等村為主的產業基地已與相鄰的龐村產業基地融為一體,這些企業在建設規模、技術裝備、技工隊伍、生產及銷售能力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基礎,全部采用噴塑工藝,產品行銷20多個省區。新建的具有李村特色的鋼制家具產業基地,總投資額3280萬元。
煤炭開采業。宿駕窯煤礦系鎮政府引進新密一客商獨資開發項目,1998年動工,因地質情況復雜,時間較長,是迄今為止偃師市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對井,累計投資5000萬元,建成280米深風井、主井、副井各1眼,蓄水池2400立方米,開通地下巖巷3000多米,配套3KVA變電站一座,具備了年產45萬噸標準礦的生產條件和能力,開采可廣泛用于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中灰、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粉狀無煙煤。井田可采范圍1.2平方公里,總儲量1320萬噸,以滿負荷生產能力計算,大約可采30年。
板材加工業。創建于1994年的洛陽豫良木業有限公司,1997年取得了由國家外經貿部批準的自營進出口權,1998年被洛陽海關注冊為自理報關單位。2002年與所屬的李村糧管所剝離,改制為股份制企業。2002年建成的兩條普通刨花板生產線和2003年新建的中密度刨花板生產線,相繼投產和試車。
石材加工業。李村鎮南部山區蘊藏有豐富的石灰石、英石資源,現有成規模的加工場19個,主要從事石子粉碎和水泥廠的原料供應,開采作業和運輸人數穩步增長,已成為南部山區群眾獲得非農收入的重要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