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年)左右,落難于軹地東南丘嶺的汴梁人彭姓風水先生,相中了一處三面環嶺、中間平川的風水寶地,便與其弟鑿窯建房,墾荒種地,并以姓氏立村名“彭莊”。自此,彭姓家族興旺,有子孫官至戶部尚書。后因奸臣暗算,遭朝廷滿門抄斬,彭姓絕跡,村莊空存。約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張姓由山西沁州(今長治市沁縣)遷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村用原名。近代,陸續落戶申、王、許、劉等姓氏,共組彭莊。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背坡、柏林、彭莊3村保,治所設背坡,鄉公所駐郭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濟源縣區劃鄉鎮,鐘翁鎮駐彭莊。1945年解放后,彭莊隸屬二區。1958年,軹城人民公社成立,彭莊、柏林、背坡統稱為背坡大隊。1964年分治,成為獨立的行政單位,沿用至今。
彭莊村位處軹城鎮政府駐地東南部12公里之丘嶺地帶。東、南、西三方分別與孟州市槐樹鄉龍臺村、湯溝村和巖山村相鄰,北和背坡村的葉圪套莊接壤。轄大村、溝東、溝西等3個自然村,7個居民組,298戶,1200多人。村域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37畝。
彭莊人世代遵循耕讀傳家之祖訓。建國前,以私塾興學,教化子孫。1953年成立小學,設1——4年級,采用復式教育,校址張姓祠堂。1960年以后,小學改為6年制,周邊村莊背坡、柏林以及孟縣楊毛莊、湯溝等學生慕名而來,規模漸大,增蓋教室3間。1965年,繼續擴建學校,另蓋校舍12間。1969年,教師歸隊,小學增設初中班,大隊部搬遷,3間房屋用作教室,并借用鄰近民房4間。1979年,初中3年制,又蓋教室9間,初中與小學分離。1991年,濟源市掀起集資辦學高潮。彭莊黨員、干部帶頭籌資,群眾每戶捐資40余元,新建教學樓兩層10間、辦公樓兩層5間,綠化、美化“花園式學!。1992年,焦作市政府授予彭莊村“集資辦學先進村”稱號。時光流逝,湮沒不了彭莊尊師重教的歷史。歲月變遷,永載后世的是彭莊教育輝煌的歷程。
彭莊村土地零碎,高低起伏。雨季洼地成澇,高地缺墑。農業合作化時期,大道小路,田邊地頭,水窯水窖星羅棋布,蓄雨積雪,聊解“旱魔”之圍。1969年,“引沁濟蟒渠”全縣貫通,“幸福水”流到彭莊,部分田地得以灌溉。上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蓬勃開展。彭莊人吃著紅薯、玉米饃,披星平溝,戴月墊地,大力興建水利。1979年,全村自流灌溉田1300畝,提灌田200余畝,過去二、三百斤的畝產小麥提高到700多斤。彭莊獲得了“濟源市農業學大寨先進村”稱號。
清朝末年,彭莊發展私人油房三、五戶,合作化時歸集體所有。20世紀六十年代初,后胡同、大乙腦等生產隊開豆腐坊和紅薯粉條坊。1970年,彭莊人利用溝底蘆葦,編席賣席。1972年,建磚瓦窯。1974年,辦起酒廠,成立建筑隊。村辦企業雖小,卻辦得紅紅火火。1986年,彭莊村栽植蘋果樹500余畝,果實外銷內售,供不應求,207國道邊攤位林立。1990年12月,獲得濟源市政府表彰,被譽為“軹城鎮蘋果專業村”稱號,濟源市電視臺為此作專題報道,并制作節目,廣泛宣傳。2000年以后,彭莊大興養殖業,先后發展養豬、養雞專業戶百余家,其中年出欄千頭以上的30戶。2009年,濟源市農村實用技術拔尖人才張自紅,承包土地60余畝,植核桃,養肉雞,形成科技莊園,引領一村以種植扶貧。
彭莊村溝深壑大,出門爬坡,進村翻溝。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溝東、溝西相繼搬遷。1993年,村里規劃街道,就路建房。戶連戶,房挨房,整齊劃一。1997年,彭莊人挖嶺開道,過溝起壩。歷時兩年,修成底寬50米、路寬23米的雙行水泥大道,樹起了濟源市農村修路史上的豐碑。2012年,彭莊通往龍臺1000米長的千年古道硬化。2015年,彭莊村連結各居民組的總長3200余米的大街小巷硬化。千年坎坷路,今朝變坦途。彭莊村海拔700米,自古吃水如油。1993年,按人集資,打深井、建水塔、鋪管道,結束轆轤打水的歷史。軹城鎮政府立碑紀念:軹城鎮以工代賑人畜吃水工程第一號。2011年以后,政府支助飲水工程建設,彭莊3個自然村各打120米深井一眼,鋪設管道3000余米,安全飲用水覆蓋率達百分之百。
區劃:河南省·濟源產城融合區(濟源市)·軹城鎮·彭莊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