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是省會石家莊郊縣,縣城距石家莊火車站25公里。轄8鎮(槐陽、宋曹、南因、殷村、南佐、姬村、馬村、北褚)7鄉(趙同、東張、蘇陽、蘇村、北正、前仙、黑水河),208個行政村,總面積67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4.6萬人。近年來,元氏縣經濟社會實現了長足發展,先后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縣、全國法治建設先進縣、全國防震減災先進縣,以及河北省文明縣城、園林縣城、衛生縣城、森林城市、潔凈城市等榮譽。2022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達到16.1億元,增長16.7%。
元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戰國初元氏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后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為縣,迄今已有兩千余年。這里是東漢漢明帝劉莊的誕生地,是戰國名將李牧、楚漢名士李左車的故鄉。古代著名數學家李冶晚年寓居西部封龍山,潛心研究數學理論,寫出了享譽中外的數學理論專著《測園海鏡》。悠久的歷史給元氏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東韓臺“古墓群”;城內屹立著的“開化寺塔”;元氏“西周墓”;封龍山“石窟”;先后被省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元氏“西周墓”出土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大都完整。西部山區封龍山有許多文物古跡,山色秀麗、風景宜人,流傳著諸多優美動人的傳說。封龍山漢碑有3通被納入我國百種名碑之列,,譽為“國寶”。
自然資源
元氏縣資源豐富,土肥山美,物華天寶,阡陌流金。西部山區盛產核桃、無核黑棗、大紅袍柿子、滿天紅石榴,人稱“元氏四寶”,聞名遐邇,享譽中外。東部平原素有“糧倉棉海”之稱,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油菜、芝麻、大豆、紅薯以及蔬菜、瓜果等。動物資源:以家庭飼養的馬、牛、驢、騾、羊、豬、雞、兔為主,野生動物有野兔、山雞、松鼠等。
礦藏資源:西部山區許多礦藏資源,現已發現12種。蛇紋石:儲量1500萬噸,含氯化鎂21.98—37.6%,硅酸鎳0.1—0.29%,氯化鎂可提純度98%,石英石:儲量約150萬噸;鉻礦石:儲量約300萬噸,品位在16—32%之間;硅礦石:儲量4億噸,品位在97%以上;石灰石:儲量5520萬立方米;紅砂石:儲量約224億立方米;大理石:目前已探明的有花崗碎裂巖、石瑩沙巖、竹葉狀灰巖、亮晶顆粒灰巖五種。另外西部山區還發現鐵礦,大沙河以北地區發現了優質煤層。縣城北部有儲量6000萬噸的優質煤層,煤礦建設屬省“八五”重點項目,已竣工投產。旅游資源得到充分挖掘,
省級旅游度假區蟠龍湖水面寬闊、山水相間、風景如畫,區內已開發了高檔別墅,各種游樂設備、服務設施和娛樂場所一應俱全,已經成為集度假、娛樂、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理想場所,并被評為全市十佳景點之一。省級風景名勝區封龍山山峻水美,風光秀麗,歷史文化積淀深厚,集佛、道、儒家歷史景觀于一身,是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山。
經濟發展
“九五”期間,元氏縣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九五”末,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1.7億元,年均增長達13.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1.2%、14%和15.3%。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6%,“九五”末突破億元大關。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4%和9%。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旅游、文化教育、娛樂服務、住房等消費支出增長較快,電話普及率由“八五”未的1200部發展到“九五”未的13000部。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優質糧食品種和蔬菜、林果、食用菌種植面積增加。全縣石榴基地擴展到5萬畝,面積居全省第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0%以上。
工業生產通過加大項目投入,實施資產重組,使化工總廠、熱電廠、化肥廠等骨干企業生產規模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化工、電子、輕紡等為特色的工業生產格局,達到了年產液氰8萬噸、尿素6萬噸、發電量1.65億千瓦時的規模生產能力。第三產業實現長足發展,三產增加值已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6%,“九五”未達11.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年遞增16.1%,“九五”未達到6.4億元。商貿企業特色經營成效明顯,多項指標位居全市、全省前列。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突破性進展。共建成各種等級公路108條,通車里程520公里。萬門程控電話、無線尋呼、移動通信、網絡通信快速發展,通信條件得到優化。220KV變電站開工興建,農村低壓電網改造全部完成,供電條件明顯改善。舊城改造、縣城建設力度加大,縣城面積由原來的6.5平方公里增加到15平方公里。科技、教育、文化及各項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全縣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通過了國家、省“雙基”復查。縣圖書館、文化宮、有線電視臺及電影院綜合性改造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連鎖醫院”模式受到國務院領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