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莊概況
曲周縣曲周鎮東劉莊村位于邯鄲市東部50公里,曲周縣城東2公里處,邯臨、定魏兩條省級公路從村南、村西穿過。全村106戶,425口人,耕地面積864畝,共有黨員17名,支村兩委干部6人。
二、村名由來
東劉莊村在解放前原叫東甫,與西劉莊相鄰。后人們習稱東西劉莊,東甫改名為東劉莊至今。
三、名人名事
東劉莊村名人記載較少,但在原村東,現在村大隊部東北生長一棵200余年的老楊樹,被人們稱為“楊樹仙”。
四、發展情況
近年來,東劉莊村通過深化自身改革,創新發展思路,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在提升農業效益上下工夫,由傳統的農業種植向成立合作社,發展新型現代化的“春麥+育苗春棉”雙高雙優種植模式轉變,改變了以往貧窮落后舊面貌,逐步向富裕文明、環境優美新農村轉型。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容村貌。2009年以來,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東劉莊村先后投入30余萬元建起了集支村兩委辦公室、會議室、文體活動室、衛生室、村民學校于一體的現代化辦公設施和電教設備的村民活動中心;投入17萬元硬化了村主要街道1500米,鋪設了彩色路沿磚,安裝路燈60余盞。大興植樹造林,栽植了多種樹木共20000余株,全村綠化達到50%,實現了村莊綠色環繞。
2.成立合作組織,增加農民收入。2011年,東劉莊村作為鎮政府萬畝棉麥基地的核心區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整村流轉土地,規模集中經營,先后完成土地流轉1000余畝。按照農民入社、土地入股、集體管理、公司操作、利益共享、風險村擔的原則,探索實施成立了“東劉莊棉麥種植專業合作社”。按照每一厘地為一股折價10元,按照10元包干盈利不分紅和10元保底多收多分兩種方式全部協商自愿,實現了耕地的流轉集中。合作社以派工方式組織群眾進行了務工,依托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和河北省小麥專家組的技術支撐,以“三化”(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科學化育種)為核心技術,發展小麥良種繁育1000畝,計劃到2012年實現工廠化繁育棉花苗木,發展棉花優種繁育。畝收入6000元左右,是傳統作物種植的三倍。合作社群眾利用土地流轉收益和合作社利益分配,每畝年收入2000元左右,戶均務工工資收入5萬元以上。
3.發展文化衛生事業,構建和諧農村。東劉莊村以提高村民的文化品味,活躍鄉村文化為基本點。一是組織群眾成立業旱船隊、秧歌隊,不定期在村內進行文藝演出;二是大興科技、普法,積極倡導文明之風,村兩委每年訂閱一定數量的科普、法律書籍供村民閱覽,定期利用廣播、板報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和安全生產教育;三是大力開展移風易俗,破除迷信活動。堅持喜事新辦,喪事簡辦,06年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組織;四是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在各村民小組修建了垃圾收集轉運站和標準公廁,村民較多的地方還設立垃圾箱,配備了衛生保潔員。五是突出民生發展,東劉莊村建設標準化衛生室兩間,標準化警務室一間。無線電視和電話入戶率達70%,農民參保率和入合率均超過90%,村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五、發展規劃
一是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業專業合作社。未來幾年,合作社土地將全部用于開發棉花育苗,進而滿足更廣范圍的種植需求,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大再就業扶植力度,發展農產品加工包裝。積極向上爭跑,引進致富項目,為群眾爭取再就業機會,目前已聯系手工織布家庭小作坊項目,該項目可直接利用村內所產棉花為原料,紡線織布,促進創收,預計每戶年增收可達5000元以上。三是實施有機農業開發項目,培育農耕文化。對全村空閑宅基地進行統一整合,收歸集體管理,與資質部門進行協商確定種、養品種。集有機農業科研、種植、養殖于一體,主要包括有機蔬菜、有機水果、有機雜糧、有機肉制品有機牛奶、有機休閑食品等系列產品的生產,致力于提供健康、安全、自然的有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