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柳,苗名“哥留”,原名“高了”,道光初年更名為高柳。其位居錦屏東南部、銅鼓西面。東鄰江口,南連銅坡、火沖,西接鐘靈鄉的貢村、八客和大同鄉的龍矮,北通大同鄉的架枧、八河,轄高柳上寨、下寨、雷公寨、上朵、盤朵、高朵、盤長、項家8個自然寨,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6.8畝。距縣城38公里、鎮政府所在地13公里。2005年有12個村民小組、252戶、1128人,外出打工500余人。村民以種(植)養(殖)業、林業及勞務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
高柳,地勢北高南低,四面山環,風光旖旎。背靠西北海拔800多米的高大山脊;面對東南筆架山峰;東北峰巒高聳,羅列環抱,有海拔800多米以上的“抱桿旗山”、“高岑山”、“扣框山”等山,其中“抱桿旗山”最高,海拔865米;西南高山聳峙,群巒拱衛,海拔在750—780米的山有“抱溜山”、“三佳山”、“磨掉山”。左右山嶺溪澗環繞至南面交匯為鎖口,使其住地形成高山上一個天然的“小小盆地”。高柳下寨就住其間,海拔685米,其右側有10余畝稻田小壩,北角是一道600多米長的山谷,高柳上寨就居住在這深山峽谷里,比下寨高15米,上下寨相距30米。高柳住地山清水秀,有民歌道之:“高柳是個好地方,山環水繞梅綣猓歡銜饔行輳瞬趴砍齪蒙階!�
高柳,因地處高山僻壤,遠離集市,與四鄰村寨相距五六公里且為下坡山路,住地為周圍村寨最高,故始名為“高了”。據老人說,道光前,高柳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帶,人煙稀少,人跡罕至。村子四周古樹參天;寨側溪畔柳樹成蔭,猛獸時常出來傷人,加上地名原因,一些姑娘聞名搖頭不愿嫁到高柳,致使村里有些年輕漢子難尋到如意對象,甚至終身打光棍,村民為之嘆息。至道光初年,一村民請來一地理先生擇地葬母,寨上有幾位老人與其在涼亭閑聊,談及高柳年輕好漢難覓對象之事,并要求其將“高了”之稱更名,地理先生聽后不禁憐憫起來,沉思片刻,見溪邊綠柳成蔭,便觸景生情,把“高了”更名為“高柳”,其喻意是:高柳位居得高,視野寬遠,象春天的柳樹煥發新枝,欣欣向榮,萬象更新,事事稱心。從此,高柳走向了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的局面,應驗了那地理先生的貴語吉言。
高柳村民依山而坐,傍水而居,或居山麓嶺腰,或坐沖毫田邊。村內聚居著侗、苗兩種少數民族,有龍、向、楊、朱4姓,龍、朱2姓為苗族,向、楊兩姓是侗族。龍姓到高柳最早,于明萬歷10年(1582年)從偶里遷入定居;向姓次之,于明萬歷初年從湖南省黔陽安江遷入貴州錦屏后至黎平,明崇禎末年由黎平徙入高柳。2005年,龍姓有79戶;向姓有160戶;楊姓有12戶;朱姓有1戶。
高柳,自龍姓始辟定居迄今已有420多年歷史。民國前隸屬湖爾副長官司、銅鼓衛、黎平府。民國15年(1926年),錦屏縣將鄉鎮規模劃小,百戶以上村落設鄉,高柳因而曾設為高柳鄉,屬第二區管轄(當時的第二區轄:銅鼓鎮、高寨鄉、花橋鄉、大同鄉、穩江鄉、銅坡鄉、高柳鄉、烏坡鄉)。民國31年(1942年)至1953年3月隸屬大同鄉政府第三保,是第三保置地。1953年4月至1958年12月隸屬銅坡鄉人民政府。1958年12月至1961年10月隸屬銅坡管理區。1961年11月,敦寨、銅坡兩個管理區及龍池管理區的者屯、地步大隊等合并成立亮司公社,高柳屬亮司公社管轄。1962年5月撤亮司公社建敦寨公社,高柳屬敦寨公社管轄。1963年1月銅坡管理區從敦寨公社析出成立銅坡公社,高柳隸屬銅坡公社。1968年11月銅坡公社并入銅鼓隸屬銅鼓公社。1970年4月銅坡公社從銅鼓公社析出恢復銅坡人民公社隸屬銅坡人民公社。1984年3月恢復鄉人民政府建制隸屬銅坡鄉人民政府。1992年2月撤區并鄉,高柳隨銅坡鄉人民政府并入銅鼓隸屬銅鼓鄉人民政府。2001年8月銅鼓鄉更名為銅鼓鎮人民政府后高柳隸屬銅鼓鎮至今。
高柳村民在創建自己家園的歷史長河中,遭受過難以忘卻的災害。民國13年(1924年甲子歲)高柳下寨發生火災全寨化為灰燼。民國14年(1925年)遭遇大旱災耕種無收。次年,因連遭火、旱兩災,村民缺糧餓飯,餓死30余人。1953至1954年發生“天花病”和“麻腳瘟急性病”,死小孩40多人、大人20余人。
高柳龍、向二姓經幾百年的生息蕃衍,人口不斷增多發為大族,而住地山多田少,稻田分布于較遠的山沖,耕種十分不便,因此,龍、向二姓后裔有遷距高柳五六公里遠的山沖溪畔、田邊地角定居耕種。清乾隆初年有上寨向姓福春之后裔朝樂等遷往距高柳6公里遠的鬼鵝寨(今江口村的向家寨)定居耕種、管理江步。1969年有:上寨一組向姓13戶徙居行們(今上朵沖);下寨三組龍姓6戶、向姓4戶、楊姓1戶遷居盤長。1979年有:上寨一組向姓8戶遷居高朵;二組向姓7戶遷居盤朵;下寨四組龍姓9戶遷居項家。龍、向二姓后裔外遷居住使高柳村的自然寨由解放前的3個增至8個。
高柳,民族傳統節日豐富且獨特。村民一直沿襲過的饕褡宕辰諶沼校喝氯鹛褻謂凇⑺腦擄宋諉追菇凇⑽逶率宕蠖宋緋賊兆呀凇⒘巒訪⑿陸凇⑵咴擄爰雷娼凇⒕旁戮湃罩匱舫災ヂ軫謂凇F渲校骸傲魯⑿陸凇筆橇戰銜饒值慕諶眨沃恰叭氯薄ⅰ八腦擄恕薄ⅰ熬旁戮胖匱簟�3個節日;向姓過得最隆重的節日是“七月半”,次之為“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五大端午”、“九月九重陽”4個節日。在節日里,大多數男女青年去玩山娛樂,通過玩山賽歌交友、談心結伴,尋找自己如意的對象。
地靈人杰的高柳,十分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有著較為悠久的文化和辦學歷史。乾隆47年(1782年)向姓62戶捐銀49兩5錢在上寨鎖口始建書房。嘉慶10年(年)、13年(年)、光緒13年(年)、1996年8月先后4次對民書房進行修整,從興辦到整修均有碑文記載,1987年10月列為縣文物保護之一。民國初年改建為三間木房學校(小學堂)。民國21年(1932年)開辦私塾。民國24年(1935年)開辦“短期小學”,是當時全縣開辦的14所“短期小學”之一,“短期小學”實行免費教育,經費由省撥專款,學生課本、筆、墨均由學校免費供給。民國29年(1940年)1月“短期小學”改為國民學校。1952年改為公辦初級小學,學校置現在新建的磚混教學樓前右側,跨溪而建。1966年縣教育局支助部分資金在現在新教學樓處建兩層五間及帶兩個耳房形為“凹”字的木質學校。1978到1998年上朵、盤長、盤朵分別先后開辦教學點。2005年國家拔款、群眾集資、干部捐資,撤除舊校在原地新建磚混結構教學樓,于10月竣工啟用,建筑面積550平方米,三層9個教室和3個小辦公室,總投資28.5萬元。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培養輸送的人才不斷增多。解放前有庠生向於清,有國立榕江師范畢業生向昌廉、向昌賢。解放后至1976年有中師生向成吉、向家奇。1977年恢復招生考試制度至2005年,全村有大中專生61人(女13人),其中:大學本科生15人(女3人)、專科生12人(女4人),中師生13人(女4人),中專生15人(女4人)(具體見“大中專人才表”)。為多出人才,村民委規定從2000年起對高中生考取大學給予一定的獎勵,每有一名考取大學獎現金50元。2005年有在職干部35人(女8人);有在校大專以上學生9人(女3人);有退休教師6人、干部3人。在幾十個人才中,有正縣級干部3人、正科級干部6人。
高柳,偏遠高寒,山多田少,林業是當地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因而,村民在重視“樹人”的同時,很重視“樹木”。村方園五六公里遠的山坡上建造有很多林場。19年造有杠豪村林場畝。1988年造有岑順聯戶股份制林場700畝。199年造有岑項家板栗、杉木聯戶林場畝。1985年以來農戶歷年在各自責任山中造林共2000余畝。2000年以來造有平開、谷板開、歸器等個體林場共1093余畝。2003至2005年造林:退耕還林300余畝;山核桃林250畝;植被恢復林400畝;荒山造林260畝,共計1200余畝。森林覆蓋面積得到不斷擴大,給高柳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柳,0前,基礎設施及村民的思想意識一直十分滯后。村民用石臼舂米、松槁照明,炸油是通過人力推拉,在高柳上寨鎖口腳和下寨寨前左邊路口分別建有加工核桃、茶籽、桐油籽的炸油房。1978年以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的不斷深入,以及扶貧攻堅政策力度的加大,高柳的照明加工用電、交通、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得到改善,交通、信息閉塞的落后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92年村民投工投勞、出售村林場杉木架設高壓線,1994年2月解決照明用電問題。2003年得到農網改造,實現照明、加工、文化生活電氣化。1995年5月用“以林換路”方式出售村林場80余畝杉木價值24萬元,開始興工修筑高柳至銅坡公路,因組織管理不善,只修到距高柳1公里多的良柳坳就停工。2002年冬縣扶貧辦資助8萬從上朵沖屋背改道下朵沖出銅坡溪口,長3.47公里,2004年季秋銅坡至高柳通村公路順利建成通車,同年上半年建成村民委綜合辦公樓。2005年,冬接通程控電話、建成人飲消防用水池和高柳小學磚混結構教學樓。從此,高柳結束了用松槁柴煤油照明、肩挑背馱和通訊閉塞的歷史。
高柳,山高水高,夏無酷暑。在高柳上寨的西邊坡麓,有一口古井,一年四季涌噴不涸,其泉水,夏天涼若冰水,清甜爽口;冬季,溫如熱水,可直淋浴。飲用過其水質清涼井水的人,無一不贊之為山村最好的礦泉水,因而,到高柳的人如不飲這口井的水則為憾事。夏天,高柳林蔭風爽,空氣清新。夜幕降臨,清風徐來,涼爽宜人;晚上入睡,不需蚊帳,安穩入眠。所以,夏天的高柳是人們避暑度假的好山莊。
四百多年的高柳,經村民一代又一代勤勞開拓、艱辛創建,至2005年,村容寨貌、村民思想覺悟發生了今非昔比的巨變。但是,目前的高柳,仍處于自然環境條件差、發展經濟困難多、村民經濟收入低的局面。不過,高柳村民有黨委政府的關心支助,有幾百年的創建經驗,一定能正視歷史,面對現實,搶抓機遇,與時俱進,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努力改變落后面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征途中邁向小康之道,擠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