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縣烈士陵園灌陽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縣城中心,占地面積15畝,修建于解放初期,是我縣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屬縣級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灌陽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在第二次革命戰爭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時期等歷次革命運動中,無數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壯烈犧牲,留下了光輝業績。特別是紅軍三次經過灌陽,數千紅軍英烈長眠在灌陽這塊土地上。據調查統計,烈士紀念碑共收錄革命烈士1553名,其中紅軍烈士1406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2名,抗日戰爭時期6名,解放戰爭時期92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47名,這些革命先烈永遠值得我們尊重和懷念。
當太平天國舉家搬到南京,西征北伐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廣西,建立了一個山寨版的太平天國,叫升平天國。首領有三人:一個廣西武宣人胡有祿,天地會首領。一個湖南道縣人,名字有點俗,叫何賤茍,自稱“普南王”。還有一個湖南東安人朱洪音,自稱明朝后裔。1852年9月,朱洪音和胡有祿在廣西南寧起義,以天地會為名。一路往湘桂邊境打過來,相繼攻破恭城、興安、富川,隊伍發展到三四萬之眾。1853年5月,朱洪音率領人馬從恭城的龍虎關攻入湖南,繼而攻占永明縣(既現在的江永縣)。11月,朱胡兩軍在寧遠境內會師,攻打寧遠縣城。后遭到抵抗,朱胡兩軍敗退廣西,復克恭城。1854年1月,何賤茍化裝潛入廣西灌陽組織起義部隊,圍攻縣城,攻不下。后來何賤茍與朱洪音、胡有祿
灌陽陶氏宗祠位于灌陽縣灌陽鎮蘇東村,年代為清代。灌陽陶氏宗祠為灌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灌陽農民運動最早興起地位于灌陽縣灌陽鎮仁義唐家村,年代為近現代。灌陽農民運動最早興起地為灌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灌陽關帝廟,又稱武廟、西關協帝祠,位于古灌陽縣城郭西門外,即今灌陽鎮解放路,毗鄰縣直一小東南側。現存廟宇建筑坐西北朝東南,面闊12.1米,進深31米,占地面積496平方米,整體保存狀況較好,為自治區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保單位)。據關帝廟內現存的碑刻資料可知,該廟最早曾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重修,后又于明天啟元年(1621)、崇禎三年(1630)、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等時期經歷多次修繕、補葺。清康熙《灌陽縣志》地圖上的城關西門外也標有這座關帝廟。廟內現存的《關圣帝君廟貌碑題》突出反映了國家祀典之“禮”、民間信奉之“俗”在地方關帝祠廟修建和崇祀活動中的實際關系。
大嶺頭山坡遺址 位于紅旗鄉三聯杉樹山村東。整個山形為中間隆起,四周坡度很小。遺物分布主要在東北面,地表采集的有磨光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