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下洋圩形成于清嘉慶年間,初名新市,因傍依下洋村西邊,后改名下洋圩 。 1945年5月,其集市從村西遷到村東(現址),仍沿原名下洋圩。清以前地屬徐聞縣積善鄉。 民國初沿襲清制。民國20年(1931年)設立下洋鄉,屬縣第二區;民國25年稱下洋鎮;民國 30年10月,鄉鎮調整后,復設下洋鎮,為縣轄鎮;民國37年改稱下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后,1950年5月,隸屬縣第二區,為第9行政村;1953年8月,改為下洋鄉,屬縣第六區;1 958年屬錦和人民公社(也稱上游公社);1961年4月,從錦和公社析出,成立下洋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下洋區;1987年3月復稱下洋鎮。 地理位置 下洋鎮位于縣境東部,東臨南海,西鄰曲界鎮,南接前山鎮,北連外羅、 錦和鎮。鎮政府駐地下洋圩,地處東經110°30′,北緯20°30′,距縣城49公里。全鎮面 積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754畝。自然環境 下洋鎮地處南海之濱,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地形為緩坡臺地,土類沿海為 沙攘土,內陸為磚紅壤土。年均氣溫23℃,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港北溪、姑村溪、尖嶺溪 從境內自西向東流入大海。有12公里長的海灘涂,沙灘地帶蘊藏有豐富的鈦、鋯英礦土。大 陸架擁有20多公里長、10多公里寬的珊瑚石。水產資源豐富,海區盛產馬鮫、白鯧、黃花魚 等。人口民族 2004年,下洋鎮總人口28845人,其中農業人口27394人,占總人口95%; 非農業人口1451人,占總人口5%。市政建設 該鎮轄下洋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姑村、下港、海星、雙溝、墩尾、尖嶺、龍江塘、小蘇、后 村、地塘、邊坡11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 下洋圩 。圩區與各管區及自然村,都有公路通達。圩區面積2.9平方公里;街道為井字形,全長1 .8公里。圩區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量4.5萬噸。圩區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有1座容量 為800門的自動電話大樓。對外交通 下洋鎮東臨南海,海岸線11.27公里。水路交通方便,有南門溝港、北石 港、淹下港、陳公港等港灣可通航,北上可達湛江、香港等港口,南下可到海南和東南亞諸 國。陸路交通線有仙(安)--下(洋)、前(山)--下(洋)、錦(和)--下(洋)、下(洋)-- 外(羅)等公路,四通八達,特別是仙(安)--下(洋)線,可直達縣城與207國道匯合,通往 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