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區,為廣東省江門市轄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潭江下游,東與中山、南與斗門相鄰,北與江門、鶴山,西與開平、西南與臺山接壤,瀕臨南海,毗鄰港澳 ,全區土地面積1362.06平方千米,2023年常住人口91.14萬人。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河網密布,物產豐饒,新會葵藝聞名遐邇,新會陳皮享譽全國。素有“葵鄉”“陳皮之鄉”“魚米之鄉”之稱。
新會是南粵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一直是四邑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2024年,新會區全區生產總值1063.73億元,同比增長4.6%。在2024年全國百強區榜單中排行第39位。
新會是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之一,有“東莞拳頭新會筆”之美譽,維新領袖梁啟超出自新會,是嶺南學派和嶺南琴派的發源地,有“海濱鄒魯”之稱。是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
新會文物古跡極多,有新石器時期的貝丘遺址,有隋朝的古塔,唐朝的官沖窯址,宋朝的孔廟,宋元厓山海戰遺址和崖山祠,明清的古塔,古炮臺,新會書院及新會學宮,廣東四大名寺之一的圭峰山玉臺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啟超故居,4A級景區小鳥天堂、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古兜溫泉度假村,和紫云觀、玉湖、銀湖灣等。
【地質、地貌】新會區地表顯露地層,自老至新主要有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白堊系、下第三系、第四系全新統,其中以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分布最廣,出露面積587.90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43.2%。火成巖分布廣泛,多為燕山旋回的巖漿巖。區內褶皺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構造不大發育,有新會背斜、睦洲向斜。斷層形成發育在寒武系、中泥盆系、白堊系地層及燕山四期巖體中,其中北西300°方向斷裂規模最大,由新會區睦洲鎮、大鰲鎮往東南延至珠海市斗門區,往西北延至鶴山市、四會市,長度大于170千米。
新會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部,面積492.85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36.2%,有圭峰山地、古兜山地、牛牯嶺山地,其中古兜山主峰獅子頭海拔982米,是全區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東南、中南、中部,顯示海灣沉積特征,面積630.89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46.3%,有海灣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平原、山谷沖積平原。全區水域面積238.32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17.5%。
【河流】新會區有河流198條,總長1098.7千米。境內河流屬珠江三角洲水系,河道縱橫交錯,西江、潭江兩大干流穿境而過。境內西江河段長20千米,集雨面積545.6平方千米。境內潭江河段長63.7千米,集雨面積1280平方千米。其中潭江流經會城溟祖咀到崖門口一段叫銀洲湖,也是西江、潭江匯集而成的崖門水道,全長35.1千米,寬1.5―2千米。境內河流集雨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下沙河、甜水坑、天湖水3條;集雨面積10―50平方千米的有天等河、田金河、古兜沖、古井沖、水東河、橫水坑、沙堆沖、址山河、沙沖河9條。
【氣候】新會,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長年溫和濕潤,無霜期長。歷年(歷年平均值統計區間為1991—2020年,下同)年均氣溫22.8℃,最高(極端值統計區間為1957―2023年,下同)年平均氣溫24.2 ℃,出現在2021年;最低年平均氣溫21.2 ℃,分別出現在1976年和1984年。一年中最冷為1月,最熱為7月。年極端最高氣溫38.4℃,出現在2023年5月31日,年極端日最低氣溫0.1 ℃,出現在1963年1月16日。歷年(歷年統計區間為1957―2023年,下同)年均降水量1808.3毫米,最多為1965年,年降水量2826.9毫米;最少為1977年,只有1129.7毫米。降水量集中在4—9月,其中4—6月為前汛期,以鋒面低槽降水為主;7—9月為后汛期,臺風降水活躍。歷年年均日照時數1708.6小時,其中1963年日照時數最多,達2097.5小時;最少是2006年,僅有1459.1小時。新會區常受臺風、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風、凍害的侵襲。
【土壤資源】新會區土壤偏酸,土質肥沃和偏黏,土層深厚,地下水位高。按成土母質可分為西江和潭江下游沖積土、花崗巖成土母質、沙質巖成土母質。海涂草灘多分布于潭江河道和崖門口外海灘,是農田耕地的后備資源。
【礦產資源】新會區主要礦產資源有錫、鎢、獨居石、褐釔鈳礦等有色金屬,玻璃砂、建筑用崗巖、泥炭、鑄型用砂、高嶺土(陶瓷土)等非金屬,還有稀土金屬。
【水資源】新會區地表水資源來源于境內徑流及過境徑流。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1037毫米,地面徑流總量15.05億立方米,淺層地下徑流量2.52億立方米。枯水年地面徑流總量9.88億立方米,淺層地下徑流量1.44億立方米。過境徑流總量,枯水年西江為956億立方米,潭江為37億立方米。全區地下淡水資源(補給量)為每日75.77萬立方米,折算全年為2.76億立方米,可開采資源(即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合理,在開采期間水位、水量和水質都合乎要求)為每日7.95萬立方米,折算全年為0.29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3萬千瓦,其中1.7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古兜山、牛牯嶺、圭峰山等地區,其余為潮汐能。
【植物資源】新會區野生植物有5門6綱59目147科506屬743種,按哈欽松分類法分為被子植物(670種)、裸子植物(25種)、蕨類植物(47種)、苔蘚植物(1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水杉、水松、銀杏、紫紋兜蘭、蘇鐵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凹葉紅豆、大黑桫欏、格木、金毛狗、四藥門花、土沉香、降香黃檀、羅漢松等28種。
【動物資源】新會區野生脊索動物有1門6綱33目88科252種,分別是哺乳動物(21種)、鳥類(160種)、兩棲動物(17種)、爬行動物(26種)、魚類(28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小靈貓、白腹海雕、白肩雕、白尾海雕、黑臉琵鷺、黑嘴鷗、黃胸鹀、青頭潛鴨、小青腳鷸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豹貓、白琵鷺、水雉、紅嘴相思鳥、畫眉、虎紋蛙、三線閉殼龜、蟒蛇、眼鏡王蛇等43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赤麂、斑魚狗、黑水雞、白鷺、池鷺、夜鷺、普通秋沙鴨、大斑啄木鳥、金環蛇等32種,“三有動物”(國家保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有白唇竹葉青、滑鼠蛇、灰鼠蛇、尖吻蝮、金環蛇、銀環蛇、中國石龍子、家燕、麻雀等137種。
【海洋資源】新會區海域東起虎跳門江門與珠海的海域分界線、西南至銀湖灣與臺山海域分界線、北至銀洲湖與南坦海交界(即新會貨運港對出海域),范圍包括銀洲湖、虎跳門北岸及黃茅海灣頂西岸銀湖灣附近海域。沿海鎮(街、區)包括雙水、崖門、三江、古井、沙堆鎮和會城街道、銀湖灣濱海新區。大陸海岸線長87.56千米,海域面積94.5平方千米。海島有沙仔島和赤鼻島,銀洲湖三江口附近的沙仔島(有居民島),面積1.1平方千米;崖門口附近的赤鼻島(無居民島),面積0.03平方千米(赤鼻島權屬有爭議,目前由廣東省直管)。
【行政區劃】截至2024年,新會區轄10個鎮(大澤鎮、司前鎮、羅坑鎮、雙水鎮、崖門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睦洲鎮、大鰲鎮),1個街道(會城街道),社區和行政村共236個(社區37個、行政村199個)。
【人口、民族】2024年末,新會區年末戶籍總人口76.34萬人,出生人口5315人,死亡人口5932人;戶籍人口出生率7.0‰,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8‰。常住人口91.15萬人。全區有少數民族36個,各鎮(街)均有少數民族人口,人數超2500人的分別為會城街道、雙水鎮、司前鎮,區內沒有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聚居點。
【語言】新會方言是漢語方言,屬粵方言四邑片的一種,與廣州話基本相通。新會方言以會城話為代表,全區流行會城話的有會城、三江、大澤、雙水、羅坑、古井、沙堆等鎮(街)的大部分地區,人口約56萬人。區內部分地區還流行司前話、沙田區話、客家話等方言。區內廣播、電視等領域通用普通話和廣州話。
2024年全區生產總值1063.73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66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482.1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512.90億元,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3.77億元,增長7.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8.90億元,增長5.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3.53億元,增長1.9%。全區進出口總額443.2億元,同比增長16.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21億元,增長2.28%。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46504元,增長5.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2692 元,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51元,增長5.4%。位居全國城市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第3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