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市燎原街道泥溝村:以僑鄉和文化之鄉著稱。泥溝村文化積淀深厚,泥溝古民居群、泥溝燈謎、泥溝英歌舞享譽海內外。如今,泥溝村還建有書畫室、歸根閣、烈士紀念陵園等精神文化活動陣地。泥溝又稱彌高,位于普寧市腹地燎原鎮、距市區流沙約5.4公里,為燎原鎮政府駐地。大約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張氏翠峰公從福建莆田遷來泥溝開基創業,是為泥溝張氏始祖,此外該村還有許、陳、鄭、孫、周、李等姓氏。鄉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東走勢的崎頭山、虎地山、鳳髻山、鵝地山,山連嶺接,橫臥于后嶺溪與練江之濱,白坑湖之畔,鄉中居民住屋,依山臨水,各依地勢朝向,有“倒地梅”(節節開花)之美稱。泥溝鄉風光秀美,青山環抱,后嶺溪繞流古村,村中溝渠縱橫、池塘羅布。因該村
普寧市燎原街道果隴村,由烏堆洋、雞籠山、耘頭、杭溪、軍田等5個自然村組成。自南宋末年福建抗元英雄莊公從入住果隴開基至今已歷700多年,是全國最大的莊姓村落,人文歷史厚重。村內溪河縈繞,湖山相襯,鐵嶺蘭香襲人,杭溪綠竹成蔭,白坑湖上舟筏穿梭,古老的亭臺樓閣隨處可見。據統計,果隴村內保存有祠堂32座,古建筑群3處,古巷1處,古批館1處,故居1處,廟宇7處,碑刻3塊,古墓葬3處,古橋梁1座,舊址1處等。據介紹,果隴宋時稱漁湖塘口,因村域為一片洼地,水涸(潮音“可”)見隴,故又俗稱涸隴,后改今名。村里溪河與練江相連交匯于雙溪咀,經雞籠山水閘向東流出大海,果隴的各片建筑組群,就像是大小不一的船浮于水面,有“果隴是船地”之說。在建筑布局上,基本
張氏宗祠報本堂位于普寧市燎原街道泥溝村南門寨內,年代為清朝。類別為清朝。張氏宗祠報本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前至照壁,后至后墻滴水,兩側各至墻外滴水劃定為保護范圍。具體界線以圖示坐標為準。面積約365.3平方米。
普寧升平人瑞坊位于普寧市燎原街道泥溝村,年代為清·康熙。類別為古建筑。普寧升平人瑞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牌坊西側延伸9米,東側延伸5米,北側延伸4米,南側延伸0.7米劃定為保護范圍。具體界線以圖示坐標為準。面積約183平方米。
群眾學校舊址位于普寧市燎原街道泥溝村,年代為1937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群眾學校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周各至自墻外滴水劃定為保護范圍。具體界線以圖示坐標為準。面積約399.3平方米。
王武烈士墓位于普寧市燎原街道泥溝村,年代為195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王武烈士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該墓四周邊向外延伸6米劃定為保護范圍。具體界線以圖示坐標為準。面積約434.1平方米。
湖山巖位于普寧市燎原街道夏地村,年代為清朝。類別為古建筑。湖山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周各至自墻外滴水劃定為保護范圍。具體界線以圖示坐標為準。面積約185.3平方米。
慈悲娘廟位于普寧市燎原街道果隴村,年代為清朝。類別為古建筑。慈悲娘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門前延伸10米,路面不加入紅線范圍,后至后墻滴水,兩側各至墻外滴水劃定為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