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興故居位于東石鎮大屋村街尾,建于民國十六年(1927),為抗日將軍黃梅興所建。故居坐西北向東南,面闊11.10米,進深17.10米,占地296.03平方米,共6間2廳2舍1天井,是典型的客家“合面杠”建筑。故居泥磚墻,杉木瓦面,花崗石沿,三合土地底。它對研究客家建筑方面、展示黃梅興將軍愛國精神具有一定價值。據悉,黃梅興于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后,奉令率旅移駐淞滬,英勇殺敵,在八字橋陣地被炮彈擊中殉難,成為淞滬抗戰中為國捐軀的第一個將領。
蕙樓,又叫慎敏第,因是華僑吳蕙根所建,所以叫蕙樓。位于平遠縣東石鎮錫水村,建于民國13年(公元1924年),它的設計建造,顛覆了客家民居在傳統上的觀念,不在安全防護性上作過多考慮,而是引用了西式建筑元素。蕙樓主體上是客家民居中常見的上中下三堂結構,以正大門為中軸線向左右伸展,左右兩側類似橫屋,但與傳統橫屋不同是,左右兩側邊面又各開兩道門。蕙樓整體兩層建造,正面三層,并采用歐洲風格,正面向外凸出建造陽臺,使得蕙樓在外觀上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平遠石北鄉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平遠縣東石鎮靈水村毓秀書院,1928年5月,中共黨員曾慶祿在毓秀書院秘密從事革命活動,成立石北鄉農會和石北鄉赤衛隊,有40多人參加;8月建立了中共靈水支部;同年10月,中共平遠縣委成立后,縣委機關設在毓秀書院。1929年3月17日,中共東石區委在毓秀書院成立;9月11日,在毓秀書院成立平遠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一石北鄉蘇維埃政府。毓秀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為林姓19世裔孫萱秀公所建,一直作學校使用,亦稱毓秀學校。書院坐東北向西南,面寬20米,進深15米。共10間5廳1舍2天井,泥磚墻杉木瓦面三合土地底,一進歇山頂,一、二進間東南廳設屏風,是典型的二堂一橫客家圍建筑。毓秀書院1908年設為靈水、白嶺、麻塘學堂。
涼庭豐泰堂位于平遠縣東石鎮涼庭村,年代為清,屬于古建筑。2015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涼庭豐泰堂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梅興舊居位于平遠縣東石鎮,年代為民國,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黃梅興舊居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