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詹園,又名中山大宅門,坐落于中山市南區(qū)北臺,是目前嶺南最大的私家庭園。中山詹園建于1998年,占地百畝,由詹園主人黃遠新親自設計,并從蘇州征調百名園林能工巧匠歷時五年共同建成的。其建園初衷出于為母親建造一處淡雅精致、頤養(yǎng)天年的靜心居所,特以母親的姓氏命名為詹園,后母親感慰兒子的孝心,更為了讓天下所有的人都來感受其兒子的孝行,建議主人把園區(qū)對外開放。詹園倚山而建,一水兩岸,繼承了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的傳統之余,更凸顯著嶺南水鄉(xiāng)所獨有的布局脈絡,同時還吸收了西式園林的風格,水體和裝修多呈幾何形式。庭園布局瀟灑,層次分明,建筑注重選址,造型洗練簡潔,色調明朗,樸實素秀,構成一種通透典雅、輕盈暢朗的嶺南格調。園內無論是明清古董、千年盆栽、鐘
功建鐵城梁公祠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福涌社區(qū)居委會辦公樓前,據《中山市文物志》記載,原建于宋代,為紀念督建香山城有功的梁氏三世祖孫澤公而建,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在原址上重建擴大。祠堂坐東北向西南,有左右兩路,右路為三間兩進,左路橫向面闊單間,縱向面闊三間,總面闊16.9米,進深17.5米,面積約455平方米。右路為硬山頂,青磚墻,花崗巖墻腳,灰碌筒瓦,藍釉瓦當,滴水,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頭門前設三步走廊,六級花崗巖踏跺,兩側有圓形抱鼓石,花鳥木雕檐板,四根石質檐柱,石質瑞獸托腳和雀替,花卉石雕門墀,人物、花卉磚雕墀頭。頭門正脊、垂脊上有瑞獸灰塑。兩進間夾一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卷棚頂廊。后堂前有四級花崗巖踏跺,兩側有圓形抱鼓石。
曹邊武侯廟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北臺社區(qū)曹邊華立大街尾,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中華民國八年(1919)、2000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三間兩進,兩進間夾一天井,面闊11.28米,進深16.93米,面積約191平方米。硬山頂,博古脊,素胎瓦簡,綠釉瓦當、滴水,青磚墻。頭進為凹門廊,有木雕檐板,檐墻墻楣與內墻墻楣皆有壁畫。后進為硬山擱檁結構。該建筑體現了中山清代壇廟建筑的風格,有一定價值。
下馬嶺茶亭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馬嶺社區(qū)馬石路尾(古為石岐南部四鄉(xiāng)人出入之通衢),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清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重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重修,1999年修復并加建圍墻。下馬嶺茶亭由庭院、茶亭、話茶山館三部分組成,具有中西合璧的風格。茶亭混凝土構頂,由八根方形花崗巖石承托,其中六根有陰刻楹聯,楹聯出自多位文人之手。話茶山館為平頂,磚混結構,花崗巖門框,門額“話茶山館”為曾望顏所提。內有兩間房間供館人和遠客住宿。院落植有兩顆大樟樹。下馬嶺茶亭相傳為香山邑通往南洋必經的飲茶休息之亭。在歷史上,它曾是附近文人雅士賦詩作對的去處,也為絡繹不絕的客商提供憩息之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恒美步月橋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恒美社區(qū),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為單孔石拱橋,形如新月,故名“步月橋”。步月橋橫跨馬恒河,全場15.3米,寬2.4米,面積約為37平方米。全橋由40塊長條石逼拱而成,跨度約10米,距水面約7米。橋面由7塊麻石條鋪成,每塊麻石條長約4.8米,寬0.3~0.37米。花崗巖石橋墩,南北兩端各有10級臺階。北側嵌篆書“步月橋”石刻,南側嵌隸書“步月橋”石刻,上款“道光癸卯”,下款“孟冬囗立”。民國時期在村口橋頭建有一閘門,并在橋面上加建鑄鐵護欄,后拆除。2004年,南區(qū)辦事處為安全起見,增建仿清花崗巖望板。該橋是當地少數尚存的清代石拱橋之一。
北臺康真君廟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北臺社區(qū)共和南街2號民居旁,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1984年、1990年重修。建筑坐東北向西南,有左右兩路,右路為三間兩進。兩進間夾一天井,左路單間兩進。總面闊約17.38米,總進深約20.36米,面積約357平方米。右路為青磚墻,硬山頂、博古脊,素胎瓦簡,綠釉瓦當、滴水。頭進前廊有兩根花崗巖石柱,上有石質枋、瑞獸托腳、雀替,墀頭有花果灰塑,花鳥、人物木雕檐板,檐墻墻楣與內墻墻楣均有壁畫。后進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由四根木質金柱支撐。左路為硬山擱檁,檐墻墻楣有灰塑裝飾。該建筑體現了中山清代壇廟建筑的風格,裝飾精美,具有一定價值。
馬公紀念堂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沙涌社區(qū)應彪路,始建于1923年,1933年建成,是先施百貨公司創(chuàng)始人馬應彪為紀念其父馬在明而建的。紀念堂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積為1278平方米,分布面積約7620平方米。正門為四柱三間三樓排放,進門中央置有一重檐八角攢尖頂的“在明亭”,亭后正中為仿意大利羅馬穹頂式的兩層建筑“一元堂”,右邊為仿英國鐘樓式的三層建筑“南源堂”,左邊為仿西班牙式的三層建筑“婦兒院”,均為磚木和混凝土相結合的結構,是中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近代華僑建筑,2008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沙涌文筆塔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沙涌社區(qū)文筆山上,始建于清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1988年重修,是沙涌村民為紀念馬南寶抗元撫宋有功,同時也為了壯鄉(xiāng)聲、振興科舉功名而建。塔高約18米,底周長為13米,占地面積約23平方米。花崗巖臺基,青磚砌筑塔身,外覆砂漿,塔呈筆尖狀,簡潔古樸,造型獨特,塔身鑲嵌“彩筆生花”石刻及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修碑記。舊時曾有塔洞,重修時填堵,現塔身有部分損壞。該塔是當地少數尚存的古塔之一,有紀念意義,價值較高。2009年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竹秀園三圣廟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竹秀園社區(qū)竹園路4號民居旁,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及近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三間兩進,面闊11.23米,進深19.2米,面積約219平方米。硬山頂,博古脊,青磚墻,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灰碌簡瓦,青釉瓦當、滴水。頭進前廊有木雕檐板,兩根檐柱上有石質瑞獸托腳、雀替,人物、花鳥石雕墀頭,渦卷狀抱鼓石,三級花崗巖踏跺,花崗巖門墀。內山墻墻楣有花鳥、人物故事等壁畫。該建筑體現了中山清代壇廟建筑的風格,具有一定價值。
渡頭雷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渡頭社區(qū)云梯里1號,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光緒十五年(1889)、1999年重修。祠堂坐北向南,三間三進,面闊13.2米,縱深37.15米,面積約484平方米。硬山頂,青磚墻,花崗巖墻腳,博古脊。每兩進間夾一天井,天井兩旁有廊。藍釉瓦當、滴水,門前臺階兩側各有一抱鼓石,頭門前廊有四根石檐柱,石質瑞獸托腳、雀替、挑頭,兩側有塾臺。頭門為硬山擱檁,中堂、后堂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梁架由四根木質金柱支撐。該建筑為當地較為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
沙田三圣廟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樹涌社區(qū)沙田村,建于清代,清光緒年間重修。廟坐北向南,為三間三進的磚木結構建筑,第二進為香亭。面闊11.02米,進深20.08米,面積約216平方米。硬山頂,青磚墻,灰碌簡瓦,青釉瓦當、滴水。頭進為凹門廊,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檐墻墻楣有花卉、獅子灰塑和人物故事壁畫,花鳥木雕檐板。頭進、后進間夾一天井,天井中建有香亭,兩邊為卷棚頂廊。后進為硬山擱檁。內側山墻嵌有三塊黑麻石的重修碑記。該建筑為當地較為典型的清代廟宇建筑。
上塘華光殿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沙涌社區(qū)上塘老人活動中心旁,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清光緒年間、2007年重修。整座建筑由三座廟并聯組成,坐東北向西南,總面闊20.53米,進深15.21米,面積約為312平方米。三座廟均為硬山頂,灰塑花鳥屋脊,青磚墻,綠釉瓦當、滴水,紅磚鋪地。墀頭有石雕,墻楣有人物故事壁畫。西邊為金花廟,兩間兩進,中間為華光殿,單間兩進,東邊為康真君廟,單間兩進。整座建筑保存了清代壇廟建筑的風格,裝飾較為精美,有一定的價值。
曹邊天后宮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北臺社區(qū)曹邊華立大街,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1986年,1999年重修。建筑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兩進間夾一天井。面闊約11.3米,縱深約18米,總占地面積約為204平方米。青磚墻,硬山頂,博古脊,素胎瓦簡,綠釉瓦當、滴水。頭進有木雕檐板,門額陽刻楷書“天后宮”,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后進為硬山擱檁結構。該建筑體現了中山清代壇廟建筑的風格,有一定價值。
鎮(zhèn)龍閣(又名文閣),在沙涌村中心,該塔建于清嘉慶年間。塔分五層,塔基寬闊,塔身垂直并以疏璃飛檐相隔,塔高12.28米,塔圍10米,塔前有休息亭,是村民信士休閑和祝福之地。
沛勛堂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區(qū)竹秀園社區(qū)南大街27號,建于1932年,2000年12月重修,是永安公司創(chuàng)辦人郭樂、郭泉、郭順等兄弟為紀念其父郭沛勛而建的。沛勛堂坐北向南,主體建筑高三層,為仿英式建筑,磚混結構,頂部置有兩層鐘樓。面闊14.5米,縱深18.4米,建筑占地面積約267平方米,分布面積約561平方米。建筑外墻呈淺黃色,一樓大門上有拱形玻璃門楣,每層前廊均由四根仿科林斯式柱子。庭院正中有一直徑3.5米的噴水池,圓形噴水花塔高2.3米。該建筑是當地典型的華僑建筑,2000年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