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嶺
拼音:(jiāolǐng)
區號:0753
郵政編碼:514100
蕉嶺縣是梅州市的一個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西與平遠縣相連,東南與梅縣接壤,北與福建省武平、上杭兩縣毗鄰。205國道和天汕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扼閩粵公路交通之咽喉。縣境四面環山,由北向南傾斜。轄蕉城、長潭、三圳、新鋪、文福、廣福、藍坊、南礤8個鎮,共97個村委會和10個居委會,縣人民政府駐蕉城鎮。
【人口】蕉嶺是漢族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為全國總面積的萬分之一,其中有山地113.4萬畝,耕地11.5萬畝,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積18.7萬畝。2007年底全縣總人口228843人,是廣東的重點臺鄉之一,約有“三胞”56萬人,其中祖籍在蕉嶺的臺胞46萬人。
【氣候】縣境屬亞熱帶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光照充足,雨季長,雨量充沛,由于南嶺山脈的屏障作用,使冷空氣影響減弱,所以冬季并不十分寒冷。
【地貌】蕉嶺縣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巖石累主要有砂頁巖、侵入巖、石灰巖、變質巖等。這些巖類構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縣境四面環山,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為6:3:1。境內山系排列由序,山脈走向有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類。共有五列山脈,這些山脈是本縣眾多溪河的分水嶺,河谷低地也大致分布在這些山脈中間。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山筆(1170米,全縣最高峰)、鐵山嶂(1164米)、皇佑筆(1150米)、大峰嶂(1092米)、小峰嶂(1057米)、樟坑咚(1020米)等6座。
【水系】境內河流屬韓江水系,主要河流韓江二級支流石窟河在縣境內長61.4公里,集水面積728.2平方公里,石窟河流域(含其支流高陂河、柚樹河、石扇河、廣福河、溪峰河)是蕉嶺縣較大的盆地和主要耕作區,耕地約10萬畝,居住人口17余萬人。其它河流還有高思河、南礤河、北礤河亦分別沖積成山間小盆谷。
【資源】蕉嶺境內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錳、鐵、鋁、鎢、銅、鉛、鋅、錫、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砂、稀土等,尤以石灰石居多,儲量約有10億噸,煤儲量約450萬噸,錳儲量約240萬噸,花崗巖儲量約2700萬噸。水力資源10萬千瓦以上。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藥用植物有288種,分隸95個科。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甚多,古有金城雄獅、玉閘穿流、桃源0、花皓晴嵐、仙橋飛渡、長潭夜月、文峰插漢等八景,今有長潭攬勝、龍潭飛瀑、源碧水、土樓古韻、鎮山薈萃、逢甲故居、皇佑奇觀、世紀花園等“新八景”。
【文化】蕉嶺文化底蘊深厚。先后涌現出嘉應州第一位進士宋代的藍奎;晚清抗日保臺愛國志士、詩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中為抗日復臺而壯烈犧牲的愛國志士羅福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修明;抗日戰爭中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名震中外的抗日英雄謝晉元;還有當代舉世聞名的科學精英、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化學家丘應楠等人士。-
二、經濟
200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種種不利因素,確保了我縣經濟平穩運行,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國地稅收入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雙位數增長的態勢,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可喜的成績。
生產總值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3966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8138萬元,同比增長7.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3430萬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工業增長10.3%,建筑業增長10.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8097萬元,同比增長11.2%。
農業2008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1532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6%,其中農業增長0.69%,林業增長26.2%,牧業增長10.5%,漁業增長25.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長20.6%。完成農業增加值68138萬元,增長7.6%。
工業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39家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現行價)353893.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產值9442.5萬元,剔除價格指數,下降0.34%。其中國有企業下降12.2%;集體企業增長19.5%;股份制企業增長8.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28%;其他類型企業增長22.6%。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9271.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5%,其中國有企業增長7.4%;集體企業增長40%;股份制企業增長10.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0.9%;其他類型企業增長20.8%。
三、歷史
蕉嶺縣舊稱鎮平縣。春秋戰國時屬"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兵平南越,設南海郡,蕉嶺地屬南海郡龍川縣。漢高后呂雉五年〈公元前183年),分龍川縣為龍川、揭陽兩縣,蕉嶺地屬揭陽縣。
三國吳〈222一280),蕉嶺地屬東官郡,仍屬揭陽縣.
晉太康元年〈280〉,改東官郡為義安郡,仍屬揭陽縣。
東晉咸和六年〈331〉,蕉嶺地屬義安郡之海陽縣。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分海陽縣為海陽、程鄉兩縣,蕉嶺地屬程鄉縣。
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設潮州,以程鄉、海陽、潮陽屬之。
五代南漢乾和三年〈94〉,置敬州,領程鄉縣。
宋太祖開寶四年〈970〉,改敬州為梅州,蕉嶺地屬梅州。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升梅州為梅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路,復稱程鄉縣,隸屬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0〉,析程鄉之義化、長田、石窟、石正等都,興寧割大信一里,附義田都,合設平遠縣,隸潮州。蕉嶺之置城地址古懷仁及其最富庶之石窟河平原,均屬平遠縣地。
明崇禎六年(1633),本縣鄉賢賴其肖-明朝當局,請置鎮平縣。兩廣總督熊文燦采納呈文,作《建城疏》,奏準析平遠之石窟都和程鄉之松源、龜漿二都,設置鎮平縣,隸屬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程鄉為嘉應州,領平遠、鎮平、興寧、長樂四縣,一州領四縣之嘉應五屬始告產生。
清嘉慶十二年〈1807〉,大吏奏申嘉應州為嘉應府。十七年〈1812〉,仍改為州,是為嘉應州鎮平縣。
民國元年〈1912〉,中華民國成立后,廢嘉應州,鎮平縣隸屬廣東省直轄。
民國3年〈1914〉因河南省已先有“鎮平縣”,廣東之鎮平縣易名為蕉嶺縣。
1949年5月14日,蕉嶺縣解放。6月,蕉嶺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隸屬興梅專區。
1952年,撤銷興梅專區,蕉嶺縣隸屬粵東行政公署。
1952年8月,蕉嶺與平遠合縣,稱蕉平縣。
1954年3月,蕉平分縣,仍稱蕉嶺縣。1956年2月,成立汕頭專署,撤銷粵東行署。蕉嶺縣改隸屬汕頭專區。
1958年12月,蕉嶺與梅縣合并,稱梅縣。
1961年3月,蕉梅分縣,恢復蕉嶺縣建置。
1965年7月1日,梅縣專區從汕頭專區分出,成立梅縣地區,蕉嶺縣隸屬于梅縣地區。
1988年春,撤銷梅縣地區,成立梅州市,蕉嶺縣隸屬梅州市管轄。
四、民俗風情
蕉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后裔,在長期手產生活中生成了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蕩耙、木制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苧,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于飯甑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焗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粄”、“豬油粄”、“鍋篤粄”、“黃粄”等。
民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筑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后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后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
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為偶,長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后,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樸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于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五、交通概況
交通運輸平穩增長,郵電通信業持續發展。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13360萬元,比上年增長3.8%。由于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2005年末,公路通車里程853.9公里,比上年增加39.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88.9公里,比上年增加4.08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周轉量17543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0.2%,其中公路174935萬噸公里,增長0.15%,水運501萬噸公里,增長34.3%;客運周轉量72214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2%,其中公路71944萬人公里,增長6.1%,水運270萬人公里,增長28%。年末全縣汽車擁有量達到5107輛,比去年同期增長16.7%。其中:載客汽車2417輛,增長10.5%,普通載貨汽車2685輛,增長22.7%。
205國道貫穿全縣境內,分別連接閩西、贛南,聯通省內潮汕沿海和河源、廣州,縣城離梅州火車站僅40多公里、半小時的行車距離。全面實現了縣到鎮公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目標,全縣97個行政村有91個村實現了鎮通村水泥硬底化,縣城到鎮實現了一小時行車距離。此外,隨著天汕高速公路蕉嶺段和梅河高速公路的建設,蕉嶺與珠三角和閩贛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蕉嶺作為沿海與內陸過渡地帶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