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這片熱土,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代有-,蜚聲中外,文化資源豐富。這里有距今一千余年的文物古跡、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南海神廟,有廣州地區發現的堆積最為豐富、遺跡現象最為復雜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茶嶺遺址,有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有中國“將帥搖籃”之稱的黃埔軍校舊址,有紅色史跡東江縱隊增從番獨立大隊隊部舊址,有嶺南建筑的瑰寶玉巖書院、橫沙書香街、深井古民居、蓮塘古村等。文物繁盛,數不勝數。
2024年末,黃埔區常住總人口123.52萬人,戶籍總人口73.63萬人,戶籍總戶數21.2萬戶。戶籍總人口中,男性36.68萬人,女性36.94萬人。戶籍人口以漢族居多,另有少數民族47個,其中漢族人口72.1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47萬人。
2024年,黃埔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38.9億元,比上年增長2.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8%,連續第二年超2000億元。財政、就業、市場主體保持穩定,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3.23億元,增長2.4%;其中區級稅收收入159.63億元,占全部收入的74.9%。城鎮新增就業4.69萬人。新登記經營主體5.99萬戶,增長22.2%;實有市場主體28.3萬戶,增長14.8%。全年引進產業項目404個,其中百億級項目6個。項目開工建設184個,竣工投試產120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81.48億元,增長6.1%。
數字賦能產業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重點企業及“小百強”暖企惠企服務,惠及企業超1000家次,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總值8288.81億元。汽車、新型顯示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低空經濟、氫能源等未來產業加快布局。營利-務業全年營業收入1596.91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全區累計建成5G基站9315個。至年末,有上市企業88家,上市企業數量居全市第一、全國經開區第一。
科技平臺聚集,創新驅動發展。廣州實驗室建設國內首個國家實驗室概念驗證中心,全國大科學研究設施之人類細胞譜系一期投入使用。全區聚集各類高端研發機構1397個、科技型中小企業超31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3000家,數量居全市第一。全年研發(R&D)投入293.8億元,研發投入強度6.81%,居全市第一。匯集院士團隊項目121個,認定區領軍人才238人。推進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在全國首創新能源汽車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等5項舉措;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340.3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42件,數量均居全市首位。
堅持改革開放,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設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全區6個青創基地入駐港澳籍企業近200家。攻堅重點領域改革,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入選廣東省首批營商環境改革試點,實施新一輪“產業版”營商環境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企業服務增值化改革,“信用賦能惠企政策兌現”等3項建設信用縣(區)經驗做法獲上級部門在全省推廣。
城鄉面貌煥新,城市功能提升!叭且粛u”能級提升,中新廣州知識城獲批承接省級行政職權23項,簽約粵新重點項目10項,數量占全省的50%;廣州科學城建設“中國智造中心”,集聚全市超1/3的科研機構和全區超60%的科技企業;廣州海絲城打造廣州國際交往中心重要承載地,《黃埔港區規劃修訂方案》獲交通運輸部、廣東省政府批復同意;廣州國際生物島探索“一島多園”發展機制,匯聚生物醫藥企業500余家,占全市近10%。提升規劃建設治理現代化水平,-“城市更新3.0+”政策,新批復城市更新項目34個,新開工面積462萬平方米,交付安置房120萬平方米,全區在建市政基礎設施項目116個。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黃埔區獲評全省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省級試點單位”。
人居環境改善,民生福祉提高。提升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供給,新開辦中小學(校區)8所、幼兒園8所,新增學位超1.9萬個;醫改綜合考核排名全市第一,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知識城院區竣工,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黃埔院區建成運營,全區醫療機構開放床位8102張。推進全域公園城市建設九大特色行動,連續第四年獲廣州市政府河湖長制考核督查激勵,廣州開發區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園區。引進文化產業項目10個,總投資18.3億元。全年提供就業服務25萬人次,核發各類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待遇141.25萬人次、總金額47.05億元,排查治理重大隱患595項;黃埔區成為全市唯一連續第五年生產安全事故“雙下降”行政區,獲頒平安廣東建設工作“平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