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嶺村原名菩山村,鄰近村民都愛叫大嶺村為“千年古村”,因為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據了解,大嶺村有陳氏開村和許氏開村兩種說法。陳氏原籍江西,第三代孫遺慶公于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璣巷遷徙至大嶺開村。另有記載:大嶺村的開村主為廣東始興郡皇后之父許氏,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從南雄珠璣巷逃至大嶺開村繁衍。據族譜所載:小小一個大嶺村竟然出了1個探花(清代),34個進士,53個舉人,9品以上-有100多人,實為罕見!其中,永思堂(村民俗稱花園)一門,自柳源堂二十三世孫陳仲良中了清代舉人之后,其后人又出了一個進士,兩個舉人。大嶺是典型的嶺南古村落,現保存較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筑群約9000平方米,這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是難得一見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位于石樓鎮大嶺村環村路菩山北麓,年代為清光緒庚子年(1900)。位于菩山北側村道邊,在一塊寬約1.6米,高約2米的山石表面,陰刻隸書“菩山第一泉”五個大字。上款“光緒庚子年端陽”,下款為“山人陳維湘題”。石刻旁原有一泉眼,為自然的沙濾山泉,水質清冽,現泉水已被引到對面馬路邊。該摩崖石刻保存較好,是區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摩崖石刻。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為第一批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
兩塘公祠始位于番禺區大嶺古村。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是大嶺村陳氏八世祖祠。先祖名為兩塘,故名兩塘公祠?傮w本進三楹結構,公祠占地面積1686平方米,座東北向西南。兩塘公祠最大特色是,它們的外墻以密密麻麻的蠔殼墻整整齊齊地壘就,墻身高九公尺,墻體厚厚,至少有蠔殼十噸以上,氣勢寵偉令人贊嘆。兩堂公祠正門開闊,雕梁畫棟,以灰雕、磚雕、木雕和石雕進行裝飾。祠堂正門門額題書“兩塘公祠”,左右各聯“潁川世澤,大嶺家風”。2010年11月8日,被公布為番禺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嶺村龍津橋位于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文昌街,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局部至大嶺涌北岸,東南從大魁閣塔塔基外緣外延10米,西南至相鄰建筑北墻線,西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西北至顯宗祠建筑東南墻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大魁閣塔位于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西約,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局部至大嶺涌北岸,東南從大魁閣塔塔基外緣外延10米,西南至相鄰建筑北墻線,西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西北至顯宗祠建筑東南墻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龍津橋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千年古村大嶺村。建于康熙年間,是由紅色砂礫巖建成的一墩兩孔拱橋。橋墩兩側有較罕見的分水脊,既防止船只沖撞,又可減少水對橋體的沖擊,十分科學。龍津橋欄板上的明代風格的卷草圖案和暗八仙法器圖案,其中北側西端一方欄板,鐫有一西洋人形象,作捧盤跪獻的姿勢,更顯示了大嶺村的獨特之處。在龍津橋一側,聳立著始建于清光緒十年的大魁閣塔。高20余米的大魁閣塔是三層樓閣式的六角形磚塔,花崗巖和白林石基座,雙隅水磨青磚塔壁,它表明當時大嶺村大興文化之風。龍津橋是一座古老的橋,建于清康熙年間,由紅色砂礫巖砌成,一墩兩孔,橫跨在玉帶河上。橋面兩側各有16條望柱,15方欄板,刻著卷草和暗八仙法器圖案,在北側西端一方欄板上鐫有一西洋人
顯宗祠位于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安和街西8號,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顯宗祠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