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公元420~581年),番禺沙灣、茭塘兩司還“地邊多海”,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未見有居民居住點的記載,處在茫茫大海之中,是水深6~7米的淺海。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和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人士大量移民南下,番禺沙灣以南(即靈山、魚窩頭、東涌、潭洲一帶)的沙灘由人工堤圍的修建而加速形成。
清代,屬沙灣都。
民國時期,屬第一區。
建國初期,為沙鼻鄉。
1953年,今鎮境為東涌、石排、石基3個行政鄉。
1957年,撤區,并為東涌鄉。
1958年1月,并入魚窩頭鄉。
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先后屬靈山和魚窩頭公社。
1961年7月,從魚窩頭公社析出為東涌公社。
1984年,為東涌區。
1987年,為東涌鎮。
2006年1月25日,魚窩頭和靈山西樵村并入東涌鎮。
2012年12月1日,東涌鎮由番禺區劃入南沙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