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之所以得名,傳說唐末戰亂時曾有一南遷-隱居與飛鵝嶺上的石巖中,逢人詢其住處,便答曰;“住在大石”。后以之為地名。
明、清兩代,鎮境分屬之大石堡、大山堡和瀝滘堡;清末明初,分屬茭塘司之維安社鄉和顯社鄉;民國20年,屬二區顯社鄉和三區和平鄉(維安鄉)。解放初屬禺南西區(1950年5月改稱三區);1953年3月分為五區和六區,大石為六區區府駐地,后稱大石區。1957年3月撤區,析出大石、鐘村、沙頭三個大鄉。1958年10月,屬番禺人民公社大石團(后該為基層公社)。1959年4月-6月,先后分出沙頭、鐘村公社。大石公社建制一直沿至1984年始改為大石區。1987年為大石鎮。(以上部分選自大石鎮地理和人口)
2005年,大石鎮轄23個行政村和6個居民委員會。23個行政村為:東鄉、西一、西二、西三、洛溪、上滘、廈滘、沙溪、河村、禮村、植村、猛涌、詵村、會江、官坑、大興、北聯、桔樹、山西、大維、東聯、大山、涌口。6個居民委員會為:大石、洛城、富麗、麗江、珠江、星河灣。
2006年,大石鎮撤鎮分街,分設為大石、洛浦街道,大石街轄14個村,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7年大石社區居民委員會分拆出大石、富庭社區居民委員會),14個行政村為:河村、禮村、植村、猛涌、詵村、會江、官坑、大興、北聯、山西、大維、東聯、大山、涌口。6個居民委員會為:大石、富麗、星河灣、富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