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張弼士故居位于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距大埔縣城17公里。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游玩于一體的旅游景區。中國葡萄酒之父、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云祿第。“光祿第”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筑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倫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中國革麗建筑。整棟建筑雕梁畫棟,不論寢室、書房、正廳、厚重木門、庭院或花園,一概氣派非凡。屋內也珍藏許多稀奇的瓷器、雕像、雕刻、掛毯、刺繡及古董。對街五棟藍屋,原為和主宅相連的傭人住所。梯田菜地、河流沙灘、翠
北塘從宋末元初建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2014年,北塘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千年歲月的痕跡,在北塘村隨處可尋:700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紹知堂、360多年的志事堂、200多年的謙受堂、建于清光緒末年的輔德堂,還有700“高齡”的古樹、數百年的古井、古廟宇等。據統計,目前,北塘村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民國時期古民居共計20多座,建筑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
輔德堂位于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始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為僑商張韶光,又名張舜卿(為紅頂商人張弼士的管家)所建,其結構、大小、布局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基本相同。坐東向西,前低后高,三進院落四橫屋一圍樓,前面平房,后為二層樓房,門坪前左右廂房,屋前有口半月形池塘,總面寬61.2米,總進深58.3米,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中路三開間,三進之間用天井相隔,九個廳,十八個天井。抬梁式構架,墻體承檁,蓋陰陽瓦面。大門用石門框,門額上 書-“輔德堂”三字,屋--拱、額枋均有雕花,柱兩側木雕雀替,金柱為六角形柱礎,檐柱為圓柱礎,該堂木構件雕刻工藝精致。該屋對研究大埔縣客家人崇文重教和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張薇故居(仲裕樓)位于大埔縣西河鎮漳北村,年代為清代。張薇故居(仲裕樓)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外墻起東至“裕后樓”外墻4米,西至水田8.8米,南至菜地16.2米,北至“厚生樓”外墻1.4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向外延伸東至“裕后樓”門前18.5米,西至“思永樓”外墻10米,南至漳溪河13.5米。北至“厚生樓”墻體10米。
北塘村宜齋公祠位于大埔縣西河鎮,年代為民國,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北塘村宜齋公祠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宜齋公祠位于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年代為1928年,類別為近現代建筑。宜齋公祠為第十一批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
振德樓位于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年代為1915年,類別為近現代建筑。振德樓為第十一批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
寅弼樓位于大埔縣西河鎮上黃砂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寅弼樓為大埔縣第十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北塘村振德樓位于大埔縣西河鎮,年代為民國,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北塘村振德樓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外墻起東至路坎3.4米;西至水井外沿5.1米;南至大門前路坎15.3米;北至田坎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