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頭村
一、概況
渡頭村是江江鎮的一個村落,位于江東島的西南端,西胯韓江,北連仙洲付,南靠樟厝洲,東鄰謝渡村。人口753人,(居住在外約有200多人)。耕地面積180畝,魚塘15畝。
渡頭村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土地為沙質土壤,地熱較高,排灌條件良好,適宜種植旱園作物及水稻。
渡頭村的經濟,是純農業結構的村莊。
二、解放前的渡頭村
渡頭村的李氏先輩是在明朝中期由東鳳鎮禮陽村遷來定居的。明朝初期(約1436年)(明英宗正統年間),福建省莆田縣石獅古井邊有一位叫李福潮祖來潮州府蔥園(東鳳原名)地方創祖,定居于禮陽鄉,禮陽鄉的四世祖李昆岡移往江東渡頭定居,這便是渡頭鄉李氏的創始祖。創始祖于明朝中期(公元1536年,明世宗嘉靖年間),至今已傳至19代,距今約470年之久。
在始祖李昆岡來渡頭定居時,已有姓張、楊、呂、林、柳等姓氏。至清朝末年,張、楊、呂、林、柳的人都搬遷或失散他去,唯有李姓一直繁延至今。
三、解放后的渡頭鄉
一九四九年,渡頭鄉跟全國一樣,解放了。時至一九五八年,江東成方人民公社,就在這一改革的十幾年間,渡頭村的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的飛躍。具體表現:
1、堅持了18年的吃糧免錢,讀書免費,醫療免錢,理發免錢等由集體負責措施58至74年。
2、水稻總戶創歷史最高紀錄。平均每個月口糧稻谷分配38斤以上。并留足集體儲備糧。
3、各作業組充分利用土地潛力,科學進行間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
4、社員工值大大提高。62年每個勞動工值2、38元人民幣。生產隊有柴油機二部、電動機二臺,實現了排灌水機械化及電器化。68年全村實現電廠照明。
四、教育、文化、賢人
解放前,全村280多人中,初中只有1人,高小5人,初小40多人。86年,全鄉720多人,有大學生5人,高中26人,初中60人,小學畢業生200人以上。2008年,大學生有30多人,中專高中畢業已有200多人。還有研究生、博士生。
五、渡頭村有“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至1800年(清光緒年間)重新修建,至今已有106年的歷史。祠堂名曰:馨德堂,前廳有一牌匾寫上“金殿傳廬”四字。
渡頭村有一古廟,地址在村西北方堤腳下,跟“李氏宗祠”同一方向,是清初創建的。1935年,(民國24年)古廟重新選址遷建在村的西南方,距今已有71年的歷史了。古廟之內刻有玄天上帝,感天大帝、關圣帝君,三山國五,龍尾圣王夫人等木刻像,為鄉民所奉拜。1950-1951年破除迷信被毀掉,1982年古跡又重新修建。
A、李先潤,賢人;男,藝名李東海,武漢市建筑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會員,中華全同出版協會湖北分會成員,現任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教授。
B、李旭,男,一九九三年大學畢業后,進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69年畢業后,在廣州市深圳市工作。現任廣東普信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
C、李峻,男,一九九二年中山大學畢業后留校半年,九三年二月赴美留學,九四年在美國紐約百科大學獲項士學位。2001年獲博士學位,現在美國硅谷普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