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巷村
洪巷村由洪巷、隴頭李、隴頭方、宮后黃4個自然村組成。屬潮州市浮洋鎮。位于浮洋鎮政府北側,與浮洋集鎮相連。東界木井,東南與福洞為鄰,西接潮汕公路,北望烏洋。面積1.24平方公里。聚落呈塊狀。
主村洪巷,始祖玉田系宋末潮州“推官”天寵公之孫,任潮州“屯軍務”職。初定居于鳳塘鎮洪巷邢鄉,后遷創于此。因洪姓,為不忘祖共工氏,以共己二字相疊為“巷”而故名。初創村時,村中已有陶、張、蔡、辜、盧、宋、黃、王、李、謝、楊、曾、魏、丘等十六姓。后因相繼外遷,現存洪、李二姓。
洪巷村緊連浮洋集鎮,人多地少農閑多從商。村辦工業有碾米廠、磚瓦廠、抽紗廠。“三中全會”后,發展了碾米、塑料、機織羊毛、角梳、木器等個體企業1984年華僑協助辦繡衣服裝廠,從業125人。
洪巷村清代已有私塾4所,民國期間并為學堂稱“明道小學”,學生150余人,現稱洪巷小學。名人有洪遜、洪高煌、李振忠等。名產芋瓠瓜,明末清初始植。瓜肉可充佳肴,留種瓜子曬干可當藥用,有消風散氣,健脾益胃功能。每年初春植苗,農歷三月可收獲上市,廣銷各地。芋瓠瓜是該村獨有名產,種苗從不外流,故名-。建國后種苗始外傳,團培植技術缺乏改良,雖型大體重而質量遠遜。“廣惠荷花”是“浮洋八景”之一。清代巡檢司衙曾設于村南廣惠橋頭。
隴頭李村,距鎮政府北0.5公里,洪巷村西,潮汕公路東側。明代福建蒲田遷此創鄉。1939年為日軍憲兵部駐地,村民全部被逐離鄉,田園拋荒。抗戰勝利后,村民回鄉重建家園,原建筑物多受破壞,至建國后方得恢復村貌。隴頭方村,位鎮政府北,浮洋新埠寨門外,與李厝相連,洪巷西側。始祖于明代由福建蒲團遷此。宮后黃村,距鎮政府北0.5公里,洪巷東北側。東鄰木井,北望顧畔。始祖于萬歷(1573~1620)年間由福建蒲田遷居庵后村。二世復遷此定居。因姓黃村前有老爺宮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