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水尾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嶺腰鄉錦屏村尾的樂平溪上,是政和境內保存完好的伸臂式平梁木廊橋。該橋創建于清咸豐八年(1858年),因年久破損,上世紀80年代初曾進行過一次修葺,現有建筑基本保持舊貌。該橋長26.2米,寬5米,凈跨20.2米,孔高4.8米。橋廊屋高4.75米,懸山頂,抬梁穿斗式結構。立柱40根,9開間。兩側設欄板、雨披。古時該橋為閩北通往浙南及政和通往壽寧和閩東的交通孔道。據傳該橋入口處原鐫刻有一幅對聯:“閩浙贛三省皆由斯道;松政壽諸縣必過此橋”,現已不存在。近代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該橋的交通功能消弱,但因該橋地處錦屏古杉群邊沿,現已成為杉木王景點的一處文化景觀。橋梁上有許多解放初及“公社化”時期書寫的標語,如
后山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嶺腰鄉后山村樂平溪上,始建于明代,現建筑為清嘉慶己未四年(1799年)二月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于1969年和2001年兩次重修。該橋為典型木拱廊橋,橋長41.5米,寬5米,凈跨度32米,孔高8.4米,廊屋高4.5米,除橋兩頭的兩處高大橋墩由石頭砌成,以做橋的支力點外,橋的主體部分均由古杉木交叉搭拱建成。橋面上立柱72根,建橋屋17間。橋的東、西兩邊建有欄板并覆以三層雨披。橋屋橫梁及方椽上原繪有字畫,因年代久遠已模糊不清。據橋屋主梁上文字,該橋在清代重建時主墨木匠為寧德師傅李正滿和張新佑;石匠也系寧德師傅蘇成貴和蘇成祥。
錦賽茶銀古道位于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澄源鄉黃嶺村,時代為唐—宋。錦賽茶銀古道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逐應場銀礦遺址位于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時代為宋代。逐應場銀礦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遂應場銀礦遺址位于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年代為宋。簡介:分布于錦屏村東北的山谷間,銀礦采掘始于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封閉于正德十六年(1521)。宋隆興二年(1164)在銀礦設立坑冶轉運司,由官府督辦開采白銀,到明永樂年間(1403-1424),銀礦進入采掘的鼎盛時期。保護范圍:以古銀洞最大洞口為中心,向東約500米至天池龍井至官坑一線,向南約120米至公路后山角,向西約200米至石門峽垂直一線,向北約200米至天峰山門(圓石門)一線。2018年,遂應場銀礦遺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