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村位于佛曇鎮西南部。古稱海月東港。明代有城,城門有副對聯:“鴻江南畔,山野秀峰集藏良石;梅月東港,海潮匯漲聚水隘門”。故取石門為地名,石門村地處庵前溪溪流,與大白石海域交匯處。東與吟兜、后許二村毗鄰,西與新安村接壤,南臨赤湖鎮前湖村及古山作業區,北與園東村、人坪村交界。村境位于東經117°52.8’至117°53.5’,北緯24°10.8’至24°11’之間。
一、 政區沿革與姓氏分布
石門村清代為漳浦縣十七都石門上保,轄大坑、吟兜、石門、花園、人家、上車、新庵等社。民國29年實行保甲制,石門屬佛曇鎮石門保。解放初屬第五區(佛曇區)佛曇鎮。1958年9月成立石門生產大隊,隸屬佛曇人民公社佛曇管理區。1984年9月實行鎮建制,改為行政村。轄有石門、花園兩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村境總面積3.9平方千米,總戶數365戶,人口總數1326人。
石門村皆楊姓聚居地,戶主多為佛曇楊氏長房后裔。
二、 經濟狀況及基礎實施
全村有耕地1148畝,其中水田426畝,農地722畝。山地造林種果。有蝦池35畝。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荔枝園500畝,龍眼園540畝。“石門荔枝”,是遠近馳名的名優特產。古代曾是貢品。主要企業有“石門果蔬合作社”(私企),“泰慶雨傘加油廠”,屬臺資企業。全村青壯年許多外出務工,多為石匠。
全村經濟總收入1720萬元,人均純收入8220元。
村境主要道路均為水泥道。“工業路”長2000米,自漳東線出口至尾厝,2010年建成。“石花路”長850米,經石門村至花園社,2011年建成,“環城路”,長1500米,經石門社前至尾厝尾,2010年建成。1958年村建坑內水庫一座(小二型),正常庫容65萬立方米,現合并于楊美水庫灌區。石門村原有“石門小學”因生源不足已經撤并于鴻儒小學。
村委辦公樓建于2010年5月,投資47萬元,建筑面積450平方米
石門村老年活動忠心設在楊氏祖祠“齊德堂”,祖祠于2011年11月重建,與村部相鄰,有涼亭、球場、戲臺等。
三、 名勝古跡及廟宇宮觀
“墓志銘”即趙英臺墓志銘,系宋末閩沖郡王后裔于明隆慶五年所筑“空穴”墓地,位于石門八景勝地,占地面積一畝。
“八景四相”,占地面積1500畝。“八景”:彌勒獻肚、臥象開眼、金鹿觀峰、花朝麒麟、向天金獅、金龜伴見、貓公照鼠、莊林背兔。“四相”:蜈蚣、雞、娃、蛇,都以山體形狀逼真命名。
廟宇:”鎮東宮”,祀關帝公,于2008年重建。
四、 古今人物
1.華僑人物
楊金順,印尼萬隆楊氏聯誼會主席。
楊合成,僑居印尼雅加達,畢業于印尼合梅艾氏醫科大學,后到德國醫大深造。二戰期間,參加戰地醫療隊,赴歐洲前線救死扶傷。1984年捐資12萬元為家鄉石門小學建新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