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后村(原名葛后、又名吉厚,從滿清時代沿用到解放初期)。割后村又是一個老區村,1927年,9月0人李聯星,在我村丹井社(陳井)自然村創辦“醒民學校”,建立了漳浦第一個黨支部“丹井支部”。割后村位于長橋鎮西北部丘陵地帶方向,距漳浦縣城約17公里,東鄰溪內村,西北與中西林場擲石村相鄰,西南與石榴鎮玳瑁村隔山而立;南鄰綏安鎮查嶺村正北是摩頂山與龍海市程溪鎮官園鄉交界,地勢呈北高南地。有兩條河流在村內形成交匯,流經查嶺村至漳浦土橋頭。一條來源于中西林場鳥嘴山,另一條來源于溪內尋赤尾寨山。有兩條主干線穿越全村;南面是國道324線通往廣東,北面是縣道線“程長路”,割后至南埔通往程溪鎮,直達漳州市。優越的環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勤勞、善良一代又一代我老區人民。交通發達,水資源豐實。更為可喜的是:2008年開工建設的廈深鐵路,從北到南貫穿全村。嚴謹科學的“天路”設計,吧素有“聚寶盆之稱”的我割后村,增添了“飛龍騰空”的美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不斷完善和落實,無論是從衣、吃、住、行,還是生態文明建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勇于開拓,敢于創新我村年輕的領導班子,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建設好長發路新區的同時,把開發崎垅新區的同時,把開發崎垅新區作為一項惠及民生工程的重要指標,多方籌措資金、嘔心瀝血!彰顯了新一代0人,為民得福祉的決心和勇氣!
當我們漫步踏上崎垅新區的制高點,俯首鳥瞰全村風貌,清潔寬闊的水泥路覆蓋全村,鱗次櫛比的小洋樓,錯落有致老人活動中心,新建設的二幢小學教育樓,書聲朗朗。324線國道邊兩旁:花卉如林、如花似香。舉目遠眺:厚頂山上綠樹成蔭,春風吹來;像一泓明湖秋水,讓人目不暇接,心花怒放!難怪有人這樣稱贊道:“閩南山村數不盡割后優美頭一名”,堅持!有黨的惠民政策陽光沐浴,堅強年輕領導班子的正確引導有勤勞、善良的人民的不懈努力,一個生態文明、實裕的秀美山川,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政區變革與人口姓氏源流
新中國成立初期,割后村屬綏安鎮管轄(葛后鄉)。1958年9月,長橋公社成立后,劃歸長橋管轄,成立割后大隊。割后村村轄有:丹井、東坑、翁厝、麥園、崎坵、寨頂、四方、下樓、打仁埔、嶺頂、長發路、崎垅新村等12個自然村。現如今:全村有791戶,總人口2910人。其中:丹井社154戶、556人,東坑社131戶、532人,下樓包括打仁埔138戶467人,嶺頂社35戶、138人,四方社31戶130人,翁厝社54戶、194人,崎丘、麥園包括寨頂98戶、353人,長發路45戶、162人,崎垅新村105戶、378人。全村有4個大姓:陳、鄭、蔡、張,其余為雜姓。其中:下樓、打仁埔、翁厝、麥園、崎坵、寨頂為蔡姓聚居地,祖厝建在崎丘社。蔡姓源自龍海九湖蔡坑。丹井社為陳姓聚居地,源自官潯陳井。東坑社為鄭姓聚居地,源自龍海古縣。四方社為張姓聚居地,源自綏安鎮西南中營。嶺頂社以陳、鄭、蔡、薛為主。由附近村莊遷入。長發路主要是以陳姓為主,由丹井移居遷入。崎垅新村主要是以蔡姓為主。由崎坵翁厝、麥園、東坑、丹井以及附近村社遷入。
農業經濟與教育設施及醫療衛生
割后村耕地面積:6650畝,其中水田面積為:2900畝,旱地3750畝、山地23000畝左右。農產品有:水稻、蔬菜、食用菌、桃李、花卉、荔枝、龍眼等。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規律日趨完善,多種經營同步發展,涌現一批養豬專業戶、水產養殖戶。同時,家庭式深加工業逐漸興起。各日然村自籌資金辦自來水。電視、電話普及100%,冰箱普及95%,手機達2200部,家家戶戶供電正常。在教育方面:割后小學在東坑社邊,入學率100%,在校生130人,教師12人。村部設在小學內。另外,全村有4個老人活動中心,一個設在翁厝,一個設在丹井,一個設在下樓祖厝內,一個設在東坑。其次,全村有三個醫療所,4名鄉村衛技人員,“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醫卡”,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人民安居樂業、淳樸敦厚。
古代人物
鄭元永:東坑人、清朝、總兵
蔡萬七:下樓人、清朝、總兵
蔡榮:下樓人、民國、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