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村有土地總面積10748畝,其中耕地1726畝、林地9022畝。據一塊殘缺的石碑記載,香林村在清乾隆之前,稱上林。后來也許因為在村的南北山坡上長有成片的天然蘭花,在鮮花盛開時節,飄溢出濃郁的蘭花香,故而改名香林。
據考證洋中一座石板橋,橋面左邊刻有“梁貞明五年(919年)建造”,右邊落款“大夫陳大年捐建”。大王堂一座石板橋,橋面左邊刻有“晉天福二年(937年)建造”,右邊落款“趙十五姐捐建”。村中還存有“鼓樓隔”和按姓氏居住的地名,以及“城隍”神衹等遺跡,同時依據流傳,綜合推定,香林村始建于唐末五代。當時,跟隨王緒、王游、王審知從河南入閩的移民,先是進入閩南,后再移居香林,開發了這一片的集居地。
第一批居住的村民有陳、吳、羅、肖、李、宛6個姓氏。他們分別居住在陳厝壑、吳厝垅、羅厝園、肖厝里、李厝坪、宛頭壑。約在宋末元初之間,他們陸續回遷閩南,至今還留有“閩南墓”等地名,村周圍的山場仍稱“六甲山”(六姓共有)。
第二批居住的村民有陳、黃、吳、馬等四個姓氏。他們分別居住在陳坂中(陳姓)、店前洋(黃姓)、吳厝坪(吳姓)、馬太厝墘(馬姓)。約在明末清初之間,他們又陸續向臨近的二十都珠溪、吳厝、岐坑等地移居。村里至今仍留有他們的祖墓,每年八月初,都有來人掃祭,有的委托他們在當地的親戚代為管理。
第三批進村的即現住村民有賴、池、黃、林等姓氏。賴姓于明嘉靖41年從德化移居來的;池姓于清康熙25年從閩清際峰移居來的;黃姓于清朝年間從本都山兜移居來的;林姓也是在清朝年間從本都君竹溪遷往尤溪縣城關轉遷來的。
香林村據一些老人聽到的傳說和有關的佐證,在明清時期,香林村的地域范圍:東鄰閩清寶峰,南接岳溪、山兜,西連溪濱、陽星,北靠胡厝的浮坪,土地面積約在2萬畝左右。由于居住的村民更換,在他們離村時,把所轄的山場、田地或變賣,或送人,而大量的山場、水田丟下無人管理,任人侵占,村民每更換一次,地域范圍就縮小了許多。現在的地域范圍:東至后限侖頂、大嶺頭,南至大坑、石厝洋、上園隔、秋竹洋隔,西至棋盤石、村村岺頭、雞母林,北至胡厝上寨、牛鼻侖、上坂寨、大王火坑等范圍的山場和水田。
香林村的隸屬關系,早在宋代,香林、胡厝場稱倉下埕,屬興文公長安里。元代里改團,明代團即都,都下設圖,后又改圖為境。明興化年間,香林村稱興隆境,稱尤溪縣十九都興隆境。
民國初期,二十都稱湯山鄉,十九都稱香湖鄉。民國34年(1945年),香湖鄉與湯山鄉合并稱香山鄉,后又改稱香湖鄉。香林村先后歸屬香山鄉和香湖鄉。
解放前夕,本村賴天濟與當時尚在秘密活動的0閩浙贛區委城市工作部地下黨組織建立了聯系,并加入0地下黨組織。他與嶺頭村吳冠山合伙,于1949年4月間,在本村成立了香湖游擊隊,吳冠山任隊長,賴天濟任政治指導員,下設兩個班,有隊員30多人。以香林寨侖糧食倉庫為據點開展活動。因此,香林村是尤溪縣的老區村。
建國后,1950年3月,尤溪縣第四區在溪尾成立,香林村歸屬第四區管轄,派出南下干部陳初開進村,宣傳發動群,建立村人民政府和農民協會,第一任村長賴聯柱、農會主席池傳安,辦公地點在上坊牛后寨。1952年香林、胡厝兩村合并,成立香湖鄉,辦公地點先在香林賴天濟土堡里,1953年改設在胡厝前洋阿福寨里。
1958年撤消區公所改辦湯川人民公社,香湖鄉改為香湖大隊,香林村按片分設幾個生產小隊,1979年公社和大隊改為鄉、村建制,設獨立的湯川鄉香林村,成立村民委員會,由村民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主任、委員,一屆三年。
香林村地處戴云山麓,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以中高山峰為主,海拔820米,最高山峰四角林侖海拔1100米。源于白巖山的高洲溪,通過林前,與林中小溪交匯。屬中亞熱帶氣候,氣溫較低,山高水冷,年平均氣溫在15—20℃之間;土質淺薄,屬堿性沙質土,素有“一斤土十二兩沙(過去是以十六兩為一市斤)”之稱和“雨來滿地澆,雨過鞋不濕”的說法。過去由于山火頻繁,森林植被不斷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多是光山禿嶺。近年來,人民政府加大護林防火力度,做好封山育林,昔日的光頭山,都長了林木,一片綠水青山,郁郁蔥蔥。但又由于砍伐嚴重,所有山場很難找到象樣的可用之材。
1951年土地改革時,全村耕地面積1889畝,糧食產量729600斤(市斤)。1955年國家實行糧食定產、定購、定銷的“三定”工作,香林村三定土地面積2608畝,糧食產量483317斤。
1952年,由賴紿陶、池傳開、賴聯燕首先辦起農業臨時互助組,很快在全村普遍推開。1954年開始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以賴聯燕為社長的光輝農業生產初級社,以賴聯昇為社長的香林農業生產初級社。1955年,在農業合作社熱潮的推動下,初級社轉為高級社,小社并大社,基本形成一村一社,香林村稱光輝農業生產高級合作社。
全村現有290戶,總人口994人。勞動力664 人,其中勞動力轉移379人,200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