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陂行政村位于湖雷北部,東,隔河與深渡村相對。南,山背為前坊村;西,山背為弼鄱村;北,沿公路上2.5公里為蓮塘村,沿公路向東南2.5公里是湖雷市場和鎮機關所在地。羅陂村由羅陂和其東北約1公里的渡頭、東南約1公里的車前崗3個自然村組成。全村面積約1平方公里。有10個村民小組,全村390戶,1596人。環繞渡頭、羅陂、車前崗村前過的永定河曾是上自高陂、坎市,下至蘆市人員往來,貨物運輸的主要水上交通線。上世紀20年代修建的全縣首條公路——龍峰公路和近年開通的龍梅鐵路均穿村而過。羅陂村依山面水,山青水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個較為理想的人居處所。
羅陂村有張、羅兩姓,其中:張姓開基祖百六郎公,字先偉,系勤江始祖張化孫下傳第七代裔,于明成化年間從金砂遷入,現繁衍至25代;羅姓開基祖念八郎公,字慶亮,系撫市華豐六七郎公九子中第八子,于明成化年間遷入,現繁衍至25代。
經濟民生:羅陂村民極富堅忍和創業精神,向來以農耕為主,兼做生意。村內人多田少,半數農田在弼鄱村和蓮塘村。清末民初,永定條絲煙興起,羅陂有大、小煙棚三、四十家,周邊不少村民來羅陂從事創煙、撕葉等謀生。當時,煙絲遠銷上海、揚州、長沙、攸縣、成都、廣州等大城市,一些人在當地開煙店,辦煙莊,如今,還有些后代留居廣州、揚州生息繁衍。村內較著名的土樓、懷德樓、德成樓、永和樓等是當時靠煙業發展搛錢興建的。抗戰爆發后,條絲煙業衰落凋敝,村民除耕種外,輔以肩挑小販,艱幸度日。改革開放后,羅陂經濟復興較快,在湖雷范圍內,建新房起步較早,數量較多。近年來,廣大青壯年分別前往福州、夏門、龍巖、上杭以及深圳、東莞等地經營小吃,餐飲等業。村民生活平穩、祥和,舊民居沿山麓而建,新民居發展到村中且延伸至公路兩側,白墻珠瓦,加上路邊高大櫸樹,枝繁葉茂,便成為新的亮麗風景線。
歷史沿革:永定建縣起,羅陂村屬于豐田里下豐區;民國時期隸堂溪鄉;新中國成立前夕歸屬湖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29年至1931年,永定縣蘇維埃政府設在羅陂,縣蘇機關報——《紅報》社址,進化石印廠和縣蘇后方醫院分設該村懷德樓和德成樓。車前崗村民有木船十余條,是當年水上紅色交通線的工具,紅軍和游擊隊常往來和逗留村里,解放后車前崗被評為“革命基點村”。1945年,大誠高中從縣城遷至湖雷時,暫設羅陂小學,師生住地借用民房。現擁有師生2000余人的湖雷中學設在車前崗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