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坑畬族行政村位于霞浦縣溪南鎮東北部的葛洪山下,是畬族小說歌的發祥地,也是畬族歌王鐘學吉的故里。全村213戶,人口831。耕地面積834,林地面積1150,茶園面積215,果園面積618。
白露坑原名白虎坑又名紅坑,是因村落東面一座山丘形似虎狀而得名,先祖孫七公(原名希堂公)在明萬歷初(1580年左右)由福安遷入霞浦小南四十六七都的白露坑,后成為鐘姓主派。據祖上傳說孫七公夢見三溪合流的地方便是他的定居之所。在他的長途跋涉的途中,尋找到了有三溪合流的白露坑,其溪水不但清澈可鑒,而且魚蝦成群,中流卻有一塊奇石形似浮出水面的千年巨龜。白露坑附近的山巒環抱,三山拱護,東面山丘形似虎,南面山丘形似獅,北面的山丘形似象,三山對峙,形成了虎視眈眈之勢。孫七公便把三溪匯流成的溪流稱為“福源溪”,象征著吉祥興旺。白露坑方圓不遠處有壑深邃的龍潭穴連著石樓,形象逼真的心維潭仙人腳跡,突現山頂的仙人床,深藏林中的師公厝、師公桌、流水叮咚似鼓聲“水流蛇瀑布”等景觀帶有濃厚的傳說色彩。
孫七公生四子發四房,歷經了四百余年繁衍,人丁興旺,并保留有畬族風俗習慣及語言。還保存有先輩遺留下來大量的文物:雕刻細膩的公眾龍頭祖杖,于光緒辛巳年荔月雕刻,當時緣首的是鐘法律、鐘法通、鐘法寧三人,據說先祖平番有功,高辛帝賜封他為忠通候王把公主賜婚與他,不還御賜給他一條赤金的龍頭杖。畬族同胞為了紀念他,根據傳說中的模樣仿制了一條龍頭杖,代代相傳,只在祭祖時,才把龍頭杖供在祭壇上,平時不能動的。這也是畬族傳說中的一種見證。四柱盤龍四角翹閣的香亭,高1.93米,底座四方寬0.7米,結構分三層,底層四個獅腳連著上面四個棱角上的獅頭雕刻,四根盤龍的柱子支撐著二層和上層亭式閣樓。特別是柱上的盤龍沿著柱子盤旋而上(龍柱分離),龍身能繞著柱子轉動,而且四龍雕刻精細,形狀各異,栩栩如生。畬族同胞在元宵佳節時才能抬著游街,并要伴有鼓樂齊奏,起鎮邪、祈福之作用。村中珍藏于鐘石壽家有“孤悅古稀”的匾額,是翰林院庶吉士鐘大椿(字德椿,系鐘大焜胞之弟)于光緒叁拾肆年歲次戊申荔月拜題,送其宗兄鐘兆述(家譜記載有八品頂戴,官帽被鐘發霖賣掉);還有“高恢祖武”的匾額,是清末進士朝議大夫工部主事鐘為楨(系鐘大焜之孫)于民國拾肆年乙丑送其宗兄鐘品林華構之匾額,四個鎦金大字蒼勁有力。在保存的諸多古書籍中,其中有一本遁甲奇門演禽秘書,是乾隆乙亥歲仲春月編寫的,現在村民手中得總其中的序文為:遁甲奇門之書始由軒轅黃帝戰蚩尤不分勝負感玄女仙師而授天篆之文帝命風后演成十三篇誅蚩尤而天下大治故遁甲之法,搜前賢遺籍苦心其中奧妙之理,未得口訣難開胃內之茅。以及村中還珍藏有進士鐘大焜宗族人員具體簡介。光緒年間的三個香爐,百年以上的畬族花轎和畬族禮儀擺設的用具、日常用具,如青銅器皿、三角杯、蠟臺等,還有畬族服飾,如鳳冠等。并有大量畬歌手抄本。
白露坑作為鐘姓的一支主派,人丁興旺,人文鵲起,刑部主事鐘大焜聞之,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來白露坑主修《福寧俯潁川鐘氏宗譜》,鐘大焜原名淑焜字德焜號香樵。據說他坐橋而來,經鐵官山(今溪南后洞村附近)時便下轎觀其山形地勢,證實此地沒有出比他大的官史,才上轎繼續上路(舊時官吏等級中,下級遇上級,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當時跟隨他的一位轎夫是白露坑村的鐘桂樹(今鐘河美的曾祖),到了白露坑后,見到的幾乎是土房和草房,不敢居住,便住進鐘孔代的大宅院的東廳客房。這座大宅在當時溪南方園幾里的畬族中有一定的名氣,此宅有三層大門,每層大門間隔約十三米,后在1994年發生火災被燒毀,也燒掉了鐘大焜贈送的匾額,以及九門提督水師中的副將鐘寶山贈送的匾額,也毀于一旦。
舊時,白露坑重視文化,學風甚濃,當時私塾先生就有6人,分別是:鐘學箕、鐘學日、鐘昌元、鐘兆述、雷鄭軒、雷鄭明等人,以及地理師鐘淑籌。因白露坑有深厚的文化基墊,所以先輩把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成畬族歌謠唱本,使白露坑成為畬族長連抄本正歌(小說歌)的發祥地。生于咸豐六年(1856)的鐘學吉,七歲入私塾,從小受儒家正統文化教育,通文達理,學業精良,光緒元年(1875),年方二十的他,便開始設私塾課童。深受先輩的影響,他在結合教學,編寫大量知識性歌謠,其中的《花名歌》、《鳥名歌》、《十賢歌》、《十女歌》等等。在授課之余,用盡全力編寫歌謠。他也是“福寧山民會館”的倡建者之一。民國二年(1913)他被公舉為山民會館的董事,年逾花甲的他,經常住館,利用會館提供的客觀條件收集大量素材,編寫大量歌本,把畬族長連抄本正歌的創作,推入全盛時期。各處來的宗人,利用住館之便,大量傳抄,迅速傳播,使學吉成為名揚閩浙畬區的一代畬族“歌王”,學吉這一時期的歌最為成熟,其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其中定稿于民國10年的《末朝歌》,是其晚年的代表作,重敘寫清政府的腐敗和民國初年軍閥統治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作者直面民不聊生的現實,憂憤交加,期望“真命天子”拯救百姓,開創新社會,且滿懷信心地預言“真命天子出那位,初年細儕肽核見(年幼的小孩子能夠看得見)”。其作品在閩浙畬區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他的傳記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畬族文學》以及《畬族簡史》、《畬族社會歷史調查》、《寧德地區志》、《閩東畬族志》、《霞浦畬族志》等均都有介紹他的事跡。
到了現代,村中還出現了為保衛祖國在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犧牲的一等功臣鐘昌達(1955—1979),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并授予勛章和獎狀。
1985年白露坑作為中央畬族文化調查點之一,以著名音樂家鄭小瑛為組長深入白露坑調研。
白露坑四百多年來,雖然沒有過輝煌,但卻留給后人大量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