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壽寧縣托溪鄉坪坑村是省委組織部掛鉤幫扶的脫貧村,位于托溪鄉東南部,下轄坪坑、地走崗、檀香嶺、東山四個自然村。全村平均海拔425米,土地總面積約5.11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534畝,耕地面積1032畝,共308戶1156人。近年來,坪坑村按照“五個建村”(支部帶村、制度管村、產業富村、生態美村、文化興村)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持續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主要特點:支部堅強,產業興旺。坪坑村以“四個一”(辦好一個講堂,抓好一項機制,用好一個網絡,做好一個產業)為抓手,扎實開展農村黨員“三個帶頭”活動,推動黨支部領導能力全面加強,黨員能力素質顯著提高,群眾帶動效應明顯提升。充分利用坪坑村“壽寧高山茶”央視廣告取景地和“紅色下黨”中間驛站的獨特優勢,采取“村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著力打造集觀光打卡、采摘體驗、展示采購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基地,促進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雙提升。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關于耕地拋荒撂荒整治的政策要求,新修機耕路1.6公里,整治耕地160余畝,其中種植水稻137.2畝,切實讓撂荒地變為“希望田”。2021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
民風淳樸,治理規范。坪坑村先后研究出臺《坪坑村村規民約》《黨員積分管理辦法》《衛生整治五星戶評比辦法》等具體措施,推動鄉村治理有力有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聯戶走訪察民情,敞開大門聽民聲,對癥下藥解民憂,爭取資金辦實事,贏得廣大村民發自內心的支持和信任, 形成勠力同心、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近年來,坪坑村共投入約1000萬元修建村委樓、衛生所、幸福院、旅游公廁,清理疏浚河道、建設兩邊護岸,為主干道設置路燈,并對地走崗、檀香嶺兩個自然村的部分道路進行了硬化,先后被評為省級森林村莊、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
資源豐富,生態優良。坪坑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特別是康熙八年至道光十五年的185年間,曾考取過18個貢生,在當地傳為佳話。這幾年,坪坑村圍繞“靈秀茶園古村、十八貢生故里”建設主題,深入挖掘傳承數百年的“耕讀文化”“貢生文化”,以文化帶動“旅游+產業”發展,用文化重植村民干事創業的信心。充分利用翠源溪和坪坑水庫的生態資源,著力打造沿河景觀,規劃釣魚公園、濱水露營地建設;悉心保護檀香嶺自然村內的“千年古銀杏樹”“古油杉樹”等古樹名木,結合1.2公里的“紅軍路”打造“古樹氧吧”。
進展情況:高標準抓好“產業振興示范村”建設,重點打造生態觀光茶園,推動茶廠倉庫、直播間等項目落地,以茶產業帶動全村農民致富;持續抓好撂荒地的開墾和利用,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積極申報第六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加強古民居修繕保護,突出人居環境整治,堅持注重引導、建章立制、常態評比,實現村容村貌整體提升。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政策信息掌握不夠及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缺少對外交流、培訓教育不足等原因,部分村干部對于先進地區的基層黨建、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經驗做法接觸少,存在思想保守、工作視野窄、政策水平不高等問題。
二是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到位。坪坑村有著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村內的翠源溪和坪坑水庫時常吸引外地旅客前來游玩、垂釣,但對于水庫與翠源溪的資源整合相對滯后。同時坪坑有著豐厚的森林資源,尤其檀香嶺村現存著以“千年古銀杏樹”為代表的古樹群,但古樹群并未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
三是吸引能人回歸不夠有力。坪坑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各行各業都曾涌現過大量的人才。但近年來由于年輕人口大量外出,一大批有經濟頭腦、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能人,卻游離于農村基層組織之外,不能直接帶領和服務群眾致富。
下一步改進措施
一是進一步加強政策學習。一方面借助“坪坑講壇”平臺,邀請更多基層黨建、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專家進村講學;另一方面,定期組織“村兩委”干部、在村黨員、產業帶頭人前往先進鄉鎮、村居開展考察交流,力求在產業發展上闖路子、創特色,在為民服務、鄉村治理上出新招、謀實效。
二是進一步整合利用資源。緊緊圍繞“靈秀茶園古村、十八貢生故里”建設主題,對東山茶園、翠源溪、坪坑水庫、檀香嶺古樹群及周邊環境進行資源整合,著力打造沿河景觀,釣魚公園、濱水露營地,“古樹氧吧”等節點建設,讓更多游客走進坪坑。
三是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一方面,以坪坑東山自然村為中心,輻射周邊際頭、闊丘、洋尾3個建制村,2022—2024年規劃建設萬畝生態休閑觀光茶園,繼續做大做強坪坑特色茶產業;另一方面,引入社會資本,深入挖掘傳承數百年的“耕讀文化”“貢生文化”,謀劃打造坪坑田園綜合體,包括“水上風光園”“耕讀文化體驗園”“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個部分,用文化帶動“旅游+產業”發展。
地址:托溪鄉坪坑村村委樓,聯系電話0593-539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