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侯崇圣寺位于福建省閩侯縣境內的雪峰山麓,距福州市約70多公里,是禪宗云門、法眼二派的發源地,為江南五山十剎之一,素有“江南第一叢林”之稱。1983年,雪峰崇圣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F已修葺一新,成為閩侯縣的著名名勝古剎。歷史沿革崇圣寺座范在雪峰鳳凰山南麓,創建于唐朝咸通十一年(870年),它的開山祖師是唐代高僧義存禪師。據《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六等記載,義存(822一908年),俗姓曾,泉州南安人。9歲請出家未準,12歲從父游莆田玉澗寺出家,拜慶玄律師為師,17歲落發,謁福州芙蓉寺靈訓禪師。28歲往幽州寶剎寺受具足戒,后到武陵德山(今湖南常德)參拜宣鑒法師,承其法系。咸通十一年(870年)到雪峰,當
大湖戰役遺跡的所在地為福建省閩侯縣,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批號為35010059,具體地址位于閩侯縣大湖鄉大湖村。1941年5月21日,盤踞福州的日軍派出一個加強聯隊,分兵兩路進犯閩侯縣大湖鄉,計劃在大湖會合后進入古田,繼而攻取閩北重鎮南平,并與浙江、江西的日軍取得聯絡。國民黨第二十五集團軍第一縱隊司令李良榮,率部在秦洋與日寇激戰數小時后主動撤退,在大湖通往古田沿線設伏。經過三晝夜阻擊戰,傷亡敵人600余(其中佐級以上軍官7人),繳獲戰利品1300余件。日本侵略軍從此不敢進犯福建內地。1945年,在大湖鄉浮島上建立“大湖抗日陣亡將士墓”,埋葬200多名陣亡將士遺骨。為紀念在爭奪寨上關戰斗中英勇犧牲的裝備團副團長郭志雄,將
六錦三溪橋三溪橋又名蔡峰橋,位于坂頭村蔡峰自然村與六錦村交界的雪溪、鳥溪、凌云洋三溪匯流處,因而名之。是古代閩縣、侯官、古田、連江、羅源五縣交通要道,也是六錦村通往外地的惟一路橋,是閩侯縣現存七座古廊橋之一。三溪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單跨石墩木拱廊橋,南北走向,全長32米12間,寬5.4米三間,高3.7米,利用溪流兩岸石崖峭壁為基礎,用花崗巖條石壘砌橋墩,上架多層圓木相互別壓,形成八字形貫木拱,懸山頂,橋面橫鋪木板,兩側置木倚欄,檐下置遮雨板,廊內設長凳。橋北設佛龕原有供奉佛像,現佛像無存。廊屋脊檁上墨書“大清道光二十五年歲次壬寅蒲月吉旦立”。立柱梁枋均撰書楹聯,相傳所有楹聯均為羅源名秀才張業閣撰書。1989年,被列
大湖抗日陣亡將士墓墓為塔式,占地三百平方米,邊長六米,高七米,拱形為白色花崗巖構筑。墓上置兩層青石紀念塔,高約十米,為青石構筑,方體,塔上碑文記載這次戰役經過和陣亡將士名單。塔身鑲嵌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陳儀書寫的“大湖抗日陣亡將士墓”及紀念碑記、蔣介石的題銘“氣作山河”、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的題銘“功昭閩!、七十軍軍長陳孔達的題銘“精忠貫日”。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四月,日軍近衛師團、第18師團、第48師團各一部在日本海軍第二遣華艦隊的配合下進攻福州,21日,福州淪陷。五月21日,駐福州的日軍48師團(征兵位置為日本“天皇”的家鄉)的一個加強聯隊“晉町部隊”向西進攻古田、南平,國軍第十三補訓處處長李良榮率由新兵組成的七十五師
義存祖師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大湖鄉雪峰寺內。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石構,高4.1米,底徑2.9米,塔座為八角形,底層石階兩級,上置素面須彌座。塔身呈鐘形,石面上浮雕圓珠紋,外觀如七層念珠環繞塔身。頂如圓笠,上有圓珠結頂,稱“難提塔”。塔身嵌銘刻1方,楷書,“義存祖師塔”。據《雪峰山志》載,塔下地宮存有義存生前自撰、閩王王審知署名的銘與序刻石,計225字。塔于198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義存精通佛理,德高望重。禪門五宗(溈仰、臨濟、曹洞、法眼、云門)中的法眼、云門二宗即出其派下。五代時閩王曾問義存:師住象骨峰有何異?義存答曰:山頂暑月,猶有積雪。王曰:是山可名雪峰。由此改名為雪峰
雪峰枯木庵在福建閩侯縣雪峰寺東南。相傳為義存祖師初入山時棲止的地方。庵內枯本一株,己無枝梢,高3.32米,圍7.13米,樹腹早朽空。其表層厚約7厘米,南向開一門孔,腹中可容十余人。腹壁刻行左讀的文字,正書,字徑12厘米文曰:“維唐天祐乙丑歲(按為公元905年),造庵子及作水池,約伍阡馀功,于時廉主王大王!庇霉P挺拔遒健,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水平。樹壁刻碑已歷一千余年,金石家稱為“樹腹碑”。惟碑的下半段有七字已在一百年前被火灼燒,枯木腹內外原有宋、元、明題刻二十多段,現存甚少。庵為保護枯木而建,歷代屢有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