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洋歷史上曾是一個小自然村,清代及以前均屬太平鄉安仁上中里。民國初屬溪港自治區。民國18年(1929年)為第四區小滄鄉的一個附鄉。后來居民陸續遷走,僅存遺址叫利洋坪。
1990年,因建設連江最大的山仔水利樞紐工程需要,小滄鄉所在地及七里村所屬的掌瀨、過洋2個自然村均為山仔水庫淹沒區,居民全部移遷安置在利洋坪舊村址。1993年5月掌瀨、過洋加上牛樓3個自然村從七里村劃出單獨設利洋村民委員會,下轄4個村民小組。
利洋村址設在小滄新鄉址的北端,處北緯26°22′42″,東經119°18′48″。村址海拔高程110米左右,距小滄鄉不足1公里,距縣城57公里。2000年全村108戶、469人,全部為畬族居民。該村陸地總面積約8.2平方公里。山仔水庫建成后,該村約有400畝耕地和部分低山林地被淹沒。現有耕地只剩下97畝(其中水田87畝,旱地10畝),人均僅0.27畝。有禁地面積11500畝,人均24.5畝,居小滄全鄉之首。其中竹林約5000畝,其余為杉、松、雜混交林。
利洋單獨設村后,利用造近鄉駐地的地理優勢和山地多、庫區水面廣闊等條件,在積極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的同時,努力開拓農村加工業、淡水養殖業、商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新的行業,解決剩余勞力出路,增加收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據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全村社會總產值達578萬元,比1994年203萬元增長1.85%。其中工業產值410萬元,占總產值70.9%,比1994年增長2.3倍;農林牧漁業產值120萬元,占20.8%;建筑業產值10萬元,占1.7%;交通運輸業產值16萬元,占2.8;商業飲食服務業產值22萬元,占3.8%。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有了很大改變。全村292個勞動力,已有80人左右到縣內外尋找更好的發展機遇。2000年耕面積雖只有97畝,糧食豆類總產仍達180噸,淡水魚類養殖產量10.5噸,水果產量9噸,肉類產量20噸,禽蛋產量4噸,蔬菜產量48噸,茶葉產量2.1噸。村財政收入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250元,比1994年1150元增加2100元,增長1.8倍。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利洋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在各級政府扶持下,居民利用山仔工程建設搬遷補助費和自籌資金,全部蓋起整齊的新樓房,興修寬敞的水泥村道,家家戶戶100%裝了電燈和自來水,年用電量1.5萬千瓦時。全村有電視機144臺,基本普及,并與縣鄉有線聯網,可收看20多個頻道節目,有83戶裝了程控電話,占總戶數的75.5%。有的還有手提移動電話、摩托車、電冰箱等,生活質量有普遍提高,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同步發展。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各戶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仍有少數居民尚未完全擺脫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