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墩里村系連江縣馬鼻鎮一個建制村。位于連江縣東北部,羅源灣西岸馬透平原腹地。東臨馬海,西枕盧山,南連龍峰,北依鯉水,實是風水寶地,物華天寶。東往馬鼻鎮所在地5公里;西去透堡鎮亦5公里;南距連江縣城4l公里,北離羅源城關30公里。20l省道由村前通過,交通十分便捷。
【村落與居民】墩里行政村現轄墩里,港橋,橫路三個自然
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全村313戶,1384人,劃分18個村民小組。
【村風村貌】村風滓樸。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了,村居住宅建設新穎,各式別墅、樓房矗立村中,村貌大為改觀。 .
【歷史沿革】墩里原名“七星墩”屬五賢鄉安德里龍津境(原
透堡區,港橋村屬五賢鄉保安里進朝境原赤石)。數百年前,這里是一片荒海灘,星羅棋布幾個小土墩(地勢稍高的土坡堆),分別為上墩、下墩、戚公墓墩、倭頭墩、李家墩、星墩、三家墩。相傳明嘉靖42年(公元一五六三年)馬透地區倭寇為患,墩里是閩東抗倭戰場之一,戚繼光統軍抗倭,戰死的倭仔葬在一處稱“倭頭墩”,犧牲的戚家軍葬的地方稱“戚軍墓墩",兩墩于1970年前后被毀,墩里村七個土墩因“下墩”有一丘月形狀田塊成七星拱月形狀,歷史上故稱“七星墩”。
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拱頭鄉有浙江金華府蘭溪縣虎丘村陳氏第18世孫遷居下墩開發,由此算起歷史約256-270年左右,之后拱頭西河林氏族人也看中“七星墩"這塊風水寶地,相繼搬遷上墩。陳、林兩姓攜手墾良田,筑海堤,造閘門,建橋粱,修道路,繁衍子孫,其建家園,故逐漸形成墩里自然村落,并屬拱頭鄉管轄。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經上級批準,由港橋、橫路、墩里三個自然村組成“墩里大隊”,并成立黨支部,大隊部設在墩里村。1984年9月撤社建鄉時,墩里大隊又改稱墩里行政村,這時墩里才正式成為建制村。
【歷史人文】墩里村開發史雖然短暫,但地靈人杰,有關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歷史上村風淳樸,重視文化教育,林姓曾出“舉
人”,陳姓也有授“文魁”者不泛其人,港橋村明嘉慶十九年出個太學林太煜。墩里村歷史上就有-封建官僚統治的傳統,據傳說清朝嘉慶一一道光年問某年農歷十月冬,港橋村因收錢糧引發糾紛,知縣聽報后親自乘轎到港橋催糧,被村民圍攻,棄轎而逃。后上報知府,府衙派兵對港橋進行圍剿,村民恐懼四散逃離,這就是歷史上聞名爾遐的“港橋打知縣"典故。墩里村又是一個老區革命基點村,民國二三年(公元1934年)透堡二三農民-后墩里二三革命烈士有林家輝(時任農會主席),林金盛、陳秋香等。
【建筑景觀】墩里村現留有清代民居建筑古宅六座。另兩座系“四落里’’的“后落”于1974年被火所毀,受災14戶達70余人。
墩里村周邊一馬平川,純農業村落,有關農業建筑景觀甚多,
如乾下斗門,灣尾柴涵,泮頭蒂石橋等遺跡尚存。
【物產經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墩里素有糧庫之稱,因而解放后墩里的糧食統購冠全公社之最。改革開放后,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墩里村因地制宜發展馬鼻蜜桔l 80多畝,年產蜜桔達10000擔,同時各類蔬菜100多畝,果蔬成為墩里特色的農業經濟支柱之一。現在全村居村基本脫貧,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