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寨鎮瑞東革命老區村地處鎮東北端,與東橋鎮嶼頭村近鄰,轄土樓、塔后、祠堂、下鄉、前坑等5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口4878人,山地面積1600畝,耕地1500畝,2009年全村生產總值9587萬元,人均純收入7850元,村財收入4.8萬元。
瑞東村原名“赤埕”,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抗戰時期一直是革命地下組織的活動據點,曾涌現出一大批革命黨人老地下組織工作者,其中盧明堂就是惠安早期革命火種傳播者的典型代表。
盧明堂,乳名盧添火,參加革命后化名為盧敬仲、盧哲。1910年11月20日出生于涂寨鄉赤埕祠堂自然村,他從小聰明好學,1928年考入惠安縣立中學,不久加入中國0,1929年7月他被任命為惠安中學第一任支部書記,隨即開展“反-、反攤派、反-”斗爭。1930年積極參加“惠安-”的籌備工作,1931年組織上調派他到晉江一帶從事革命活動。當時以安海可慕村、瓊村小學為據點辦夜校,不斷擴大組織隊伍,5月,他參加晉南中心縣委在南安官橋嶺兜召開的擴大會,聽取批判李立三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的報告,7月他和許世清一道前往廈門中心市委接受任務,繼續在石獅永寧一帶活動并化名為盧哲。1932年春,盧明堂被任命為共青團惠安縣委員會委員,并在家鄉赤埕開辦群策小學,繼續從事革命活動。期間由于反動民團猖獗,革命活動受到嚴重挫折,一次在被反動民團包圍中因盧明堂的機智勇敢成功幫助彭德清、許世清突圍。赤埕事件發生后,盧明堂繼續到晉江從事革命活動,1935年初,他被任命為晉南特委書記,繼續奔走于晉江下輦、陳埭、南安和永春一帶。
1936年6月4日,由于叛徒出賣,盧明堂在南安下慕村被捕,在監獄里他受盡嚴刑酷打,但他寧死不屈,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期間組織上也想盡一切辦法營救,但都未能成功,6月13日,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盧明堂同志在永春西校場從容就義,他在被押赴刑場的路上面不改色心不跳,一路高呼“中國0萬歲!”時年他才26歲。
盧明堂烈士是惠安早期優秀的革命黨人之一,他把一切交給黨,為了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為了人民的解放他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遠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光輝名字永遠銘記在老區人民的心中。
解放后,老區人民繼續發揚革命烈士的優良傳統,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在中國0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走公社化道路,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農民翻身做了主人,從此告別了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日子。
改革開放后,老區村的發展有了新的進步,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廣大群眾走建設小康社會道路,當時村黨支部、村委會提出“十個一”工作目標,即建一所學校、建一片新村、造一千畝龍眼基地、建一百間店面、建一座紀念碑、硬化一條水泥主干道、建一座村部、建一所衛生所、成立一家經濟聯合社、組建一家村辦企業等,并提出“人栽十棵樹、戶種一畝果”口號。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創業,老區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
2005年初,新任班子更是立足老區實際,以徹底改善老區出行難、經濟發展滯后的現狀,積極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按照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環境衛生、教育事業等提出八大類二十二個項目的建設任務,現所確定的項目已全部建設完成,所轄五個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成立了衛生保潔專業隊伍、治安聯防隊伍、老人督導隊伍,F在老區村的面貌有了質的飛躍,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穩定。
2011年7月1日,瑞東村新村委會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