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華鄉,位于北緯25 11’、東經117 44’的安溪西部邊陲,距縣城78公里,土地面積258.34平方公里。東與長卿鎮接壤,西與華安縣湖林鄉、仙都鎮相連,南與蘆田鎮、龍涓鄉毗鄰,北與感德鎮、福田鄉交界,轄20個行政村,人口4.2萬人,是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的隱居地、清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的誕生地,先后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第二批全省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單位、泉州市整鎮推進鄉村振興“五好”鄉鎮、農業產業強鎮,獲批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單位。東坑村獲評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祥華村、福洋村、白坂村獲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單位。2024年度,被省紅十字會評為“2024年福建省紅十字會“99公益日”網絡募捐活動愛心單位”,獲評安溪縣黨史和地方志、鄉村振興、財政增收、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暨涉詐重點人員管控、“三茶”統籌、招商選資、征兵工作表現優異單位。
詞語解釋
祥華(xiáng huá)表示祥瑞的花。
宋·毛滂《清平樂·千葉芝》詞之三:“苜蓿青深煩雪兔,引到祥華開處。”
概況
“山外山”。祥華境內峰巒競秀、云霧繚繞,雨沛泉甘、溪流川行,流域總長度95公里,有千米以上山峰53座,安溪十大高峰祥華獨占八席,尤以安溪名茶山——佛耳山最為競秀。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平均海拔800米,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6.67%,森林蓄積量55.4萬m3,年平均氣溫16℃—19℃,是宜居宜游的天然氧吧。
“茶中茶”。祥華茶樹繁茂、沃土飄香,綿延起伏生態茶園6萬余畝,茶葉年產量6000噸,是安溪鐵觀音重要茶葉生產基地與集散中心,培育出眾多中國制茶大師、工藝大師、鐵觀音名匠和眾多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凝練成祥華鐵觀音“香高、韻長、味醇”的鮮明品質,福建省原省長胡平曾題詞贊譽“祥華觀音·茶中極品”。
“人上人”。祥華文脈綿長、根深葉茂,歷代孕育眾多英才,古有“五世五進士七翰林”的傳奇家族,有祥華籍登科第舉人42人、進士10人,有開先縣令詹敦仁、明代監察御史詹仰庇、清朝經學律算奇才陳萬策;今有福建省原首富陳發樹從這里走出去,致力于愛國愛鄉、熱心公益。
“古風古”。祥華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赦敕靈惠廟、冶銀冶鐵遺址、“垂裕堂”土樓、明代古寨堡遺址等先賢古跡,以及各式傳統古橋、古廟、古民居遍布鄉野,古風古韻古早味令人流連忘返。
歷史沿革
自古以來,祥華鄉的隸屬多有變更。宋朝,祥華分屬積德鄉崇信里和金田鄉還集里、感德里。明代,還集里析為還一里、還二里,祥華分屬還一里、崇信里和感德里。清沿明制。民國屬長卿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民國34年(1945年)10月分屬福珊鄉和多卿鄉。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隸屬長康區、第六區、十四區、珊屏區、長卿區。1965年4月成立祥華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為祥華鄉。轄祥華村、美西、美侖、白玉、白坂村、白珩、新寨、石獅、舊寨、后洋、珍山、崎坑、福洋、祥地、東坑、小道、鄭坑、福新、和春、河圖20個行政村。
名山勝川
佛耳山在祥華鄉西南部,面積20平方公里,海拔1535.5米,是安溪第三高峰。該山峭絕高大,山頂有一巨石,形似佛耳,故名佛耳山,又名佛天尖。五代著名詩人,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喜愛佛耳山,卸任后隱居于此,佛耳山云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怪石嶙峋,植被種類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有佛天巖、望云亭、“佛耳天井”石刻、一品慈順夫人墓,仙人洞、千年古杉樹等景點。抱紫尖山海拔高達1626米,山上奇樹怪石繁多,四季景色不同,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抱紫尖山峰林立、群山綿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高山文化,使其成為重要的地標景區和戶外探險運動的旅游勝地。規劃依山而建,將周邊村落進行聯通,開發高山草甸旅游,打造戶外運動、戶外露營、團建活動、高山徒步等主題,建設成為高山觀光體驗旅游綜合體。祥華鄉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高站位高標準落實林長制,連續多年度獲得全省護林聯防先進單位。
秀水靈韻
祥華鄉溪流川行,水資源豐富,屬九龍江北溪水系,境內流域總里程95公里。有發源于銅發山北麓的福德溪(福美溪),流程41公里,流域面積381.5平方公里;發源于銅發山西南的祥華溪(后溪),流程31公里,流域面積47平方公里;發源于壁(碧)巖山西南坡和佛耳山東南坡的舊寨溪、新寨溪、白坂溪、白荇溪、鄭坑溪,流程23公里,流域面積131平方公里。全鄉現有水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31170千瓦,小一型水庫1個,小二型水庫9個。
祥華鄉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繪就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畫卷。利用天然的山水靈韻建設祥華溪生態水系景觀帶,打造特色濱水休閑綠道,展現祥華“山環水秀”的自然基底。2022年榮獲泉州市河湖長制正向激勵鎮。
人杰地靈
祥華福地風光旖旎,景色優美;祥華先人篳路藍縷,人才輩出。其中,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明朝進士第、監察御史詹仰庇,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清代“父子進士”陳遷鶴、陳萬策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江山代有才人出,據統計,祥華歷史上出過10名進士、42名舉人。
詹敦仁(914-979)是安溪首任縣令,他在任期間勤政愛民,德惠鄉里。但他不樂當官,在任一年多便辭官歸隱佛耳山。安溪民眾懷念詹敦仁,曾為其立生祠。宋咸淳八年(1272年),朝廷敕靈惠廟號,并追封詹敦仁為靖惠侯。如今的靈惠廟為重建,前身為清隱堂,始建于北宋初年。詹敦仁是著名詩人,其詩收入《清隱堂集》,其中“酒須逕醉方成飲,茶不容烹卻是禪”一句據考證為安溪最早的茶詩。
陳遷鶴是明末清初安溪縣崇信里(今祥華鄉珍山村)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陳遷鶴會試第三名,殿試成進士,選庶吉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授翰林編修,直南書房,至70歲致仕歸里,一生精于經學。
陳萬策是陳遷鶴之子,康熙三十年(1691年)參加順天鄉試,中試第一名,深受大學士李光地器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陳萬策考中進士,進翰林院,以詞采華贍,深得康熙賞識。雍正繼位后,朝廷許多祭告、冊封鋪陳功德的文章均由陳萬策主筆。雍正十二年(1734年),病卒于京城寓所。乾隆即位后讀其館閣文章,慨嘆“不及見其人”。陳萬策知識廣博,經史之外,天文、歷算無不涉獵,對算學造詣尤深,是清代著名數學家。
物華天寶
祥華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物產豐饒。境內數量眾多的古杉、古楓、古柏等千年古樹,為祥華增加了靈性。山藥、碳菇、紅米、紅菇、蜂蜜、茶油、筍干、地瓜粉、紅酒粬等農特產品,在形成規模效應的同時,重視產品質量,把特色資源塑造成產品或產業,形成以鐵觀音為主導,一村一品“一葉飄香,多元增收”的產業格局。
這里有樹齡350多年的紅豆杉、祥華村的古樟樹、福洋村的古楓林、白玉村的古杉樹和白荇村的桫欏群等。最為難得的是在新寨村九天勝境的兩株古杉樹,據說是詹敦仁隱居佛耳山時所種,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樹,至少要三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圍繞樹干一周。
祥華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赦敕靈惠廟、冶銀冶鐵遺址,有“垂裕堂”土樓、明代古寨堡遺址等先賢古跡,以及各式傳統古橋、古廟、古民居遍布鄉野,古風古韻古早味令人流連忘返。
茶中極品
祥華地處安溪縣西北邊陲山地,海拔在770—1626米之間,群山環繞,雨量充沛,境內常年云霧繚繞,氣候溫潤,泉甘土赤,是產好茶的理想之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加上獨特的制茶工藝,祥華鐵觀音久負盛名。自1982年以來,祥華鄉每年都會舉辦鄉級茶王賽,全鄉累計產生40多名鄉級茶王,近30名縣級以上茶王,提升了茶農的制茶水平,塑造了“香高、韻長、味醇”的祥華鐵觀音品質特征。福建省原省長胡平曾兩次親臨祥華,親筆題詞贊譽“祥華觀音,茶中極品”。
近年來,祥華鄉踐行“三茶”統籌理念,創新茶業賽事“七賽聯袂”,組織茶企參加國際國內重要展會,設立祥華鄉(廈門、泉州)鄉村振興城市服務驛站暨鐵觀音品牌展示中心,帶動品牌推廣,擦亮茶業金招牌。全鄉現有茶園面積6萬多畝,產量6000多噸,涉茶總產值超25億元,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并先后在全市農村工作會、全縣茶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典型發言。
祥華鄉還積極拓展茶旅新藍海。以佛耳山為核心圈層,策劃生成“山、水、古、茶”四條茶旅路線,開展山藥文化節、花朝節、佛耳山杜鵑花文化節、最美廚娘等“文旅+”活動;引導黨組織領辦強村公司和合作社,帶動發展“一村一品一特色”,推出“祥華有禮”特產禮包,“祥大師”鎮域IP文創效能持續釋放,加快走出一條“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