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鎮位于綦江南部,東接扶歡鎮,西鄰丁山鎮,南挨趕水鎮,幅員面積157平方公里,轄24個村(居)委會,總人口8.1萬。
該鎮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據記載"東溪古鎮原名萬壽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此設丹溪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撤丹溪縣為鎮,明初置東溪里.民國年間,先后為南區、四區、二區駐地。解放后為東溪區公所駐地,復以丁山河向東流入綦江河和綦江河從東面來此,命名“東溪”。
東溪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綦江地下黨活動最早的中心地區。1945年春,川東特委巴縣中心縣委決定在東溪成立0綦江縣委,并設東溪支部。同年春,將東溪支部改為東溪特支。1949年1月,0川南二工委決定,將0津綦特支改為0川南二工委大一區。1949年上半年,綦江縣先后建立城郊、東溪區委和鐵路特支。7月,0川東特委決定,撤銷川南工委,成立綦南中心縣委。8月,綦南中心縣委決定,成立0綦江縣委,下設城郊、東溪區委和鐵路特支。東溪地下黨先后組織幾次反帝反封建和抗捐斗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該鎮地處川黔公路線上,歷來是綦的首場,解放前是川黔邊境土產貨的集散地,商業較為繁榮。解放后,以農業、輕工業為主業,商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十分活躍。2002年被渝府發(2002)80號文件批準為全市100個小城鎮商業鎮之一。
東溪旅游資源豐富。明朝成化年間的川黔青石板古道穿場而過,210國道和渝黔高速公路縱貫全境。3000余棵姿態各異的黃桷樹生態群和明清穿斗結構的吊腳樓民居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曾是電視劇《傻兒師長》的外景地。兩碑、三宮、三瀑、四橋、六廟、九市,讓人流連忘返;太平渡口、琵琶古塞、貞節牌坊、石刻木雕、川劇評書、龍燈舞獅,令你拍手稱快。2002年,東溪鎮已列為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古老而繁榮的東溪鎮,千百年來給人們留下了許多人文傳奇故事,是渝南旅游開發的最佳景區。即將峻工的渝黔高速公路大通道在東溪留有出入口,為東溪投資開發創造了極好機遇。東溪鎮黨委和政府,出臺了鼓勵投資開發的若干優惠政策,竭誠歡迎各有識之士前來投資置業,共謀發展,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