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梁村總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450畝,全村106戶,共312口人,分散居住在四個自然村:主村(三岔口)、二隊、三隊和大地自然村。由于缺乏主導產業,該村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2004年人均純收入5332元。因此,為改善村民的生存環境,培育主導產業,增強全村的經濟實力,加快七道梁村的舊村改造工作已變得十分緊迫。結合北京市區搬遷政策,及七道梁村自身優越的自然山水條件、濃郁的滿族文化風情等,這些都為該村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實施舊村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舊村改造合理布局、設施配套發展旅游”的理念對該村實施了改造。為了將滿族的民間文化得到有力弘揚,聘請了滿族建筑、語言、音樂、餐飲以及服飾方面的專家,對農村干部和民俗戶進行培訓,使村里的人人都能說幾句滿語、做幾道滿族特色菜等等,使滿族民俗文化能夠代代相承。同時還成立了滿族文藝表演隊,為群眾和游客表演滿族特色的歌曲、舞蹈以及體育節目等。
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長哨營滿族鄉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特點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滿族民俗旅游業和代表“綠色、安全、健康”的集市經濟,為農民增收致富搭建平臺。打造以長哨營山貨大集為中心的集市經濟和以御食園為龍頭的訂單農業,引導全村農民種植優質雜糧和甘薯,發展都市型農業和農業觀光旅游業,為游客提供綠色、安全的食品。在七道梁的新農村建設中,該村將滿族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開展滿族民俗旅游,以獨特的滿族文化吸引游人的到來。
長哨營滿族鄉七道梁村通過舊村改造建新村,使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初步顯現了生產發展有新產業,生活寬裕有新家業、村風文明有新文化、村容整潔有好環境,管理民主有好保障的良好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新農村建設為七道梁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到2007年人均純收入95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