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孔水洞之上,坐西朝東,始建于唐大歷五年(770年),是孔水洞古剎僅存的一座殿宇,原名萬佛龍泉寶殿,因殿內嵌有《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所以俗稱萬佛堂。現存建筑為明代重建,其券門頂嵌石額楷書“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落款“大明萬歷已丑春吉日重建”。現存建筑是歇山頂的無梁殿,面闊三間13.72米,進深一間8.5米。殿內正面及兩側墻壁嵌有石浮雕“萬菩薩法會圖”,長23.8米、高2.47米,由31塊長方形漢白玉石雕組成。主題浮雕是釋迦說法的場面。主題浮雕周圍,雕萬菩薩供奉人侍佛者等層列。浮雕佛像約萬尊,其上有“大歷五年”的題記,堪稱唐代浮雕藝術珍品。孔水洞在房山西北河北鎮境內的云蒙山麓。東北洞開,清澈的泉
萬佛堂花塔系密檐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萬佛堂村的、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佛堂、孔水洞附近的山峰上,系北京重點文物搶救項目。自1995年春動工修復,于1996年完工。萬佛堂兩側各有一座遼代和元代的古塔,萬佛堂左側為遼代萬佛堂花塔修建于遼代,磚混結構,高30米,現24米,塔上部呈筍狀,裝飾著小龕,龕內各供佛像,每龕下飾有伸向外的磚雕象首或獅頭,塔之下部為圓形花簇狀塔身。據北京市文物部門考證,是北京地區僅有的兩座花塔之一。(另一座是位于豐臺、建于金代的鎮崗塔)萬佛堂右側的是建于元代的八角七級密檐式“齡公和尚舍利塔”,古塔高約18米,也是從木結構樓閣式塔發展而來。在第一層的塔身,飾以佛龕、佛像、門窗、斗拱等雕刻。此雙塔歲月歷久,從塔
鐵瓦寺位于房山區河北鎮政府院內,因殿頂滿鋪鐵瓦而得名。鐵瓦殿座北朝南,北靠青山,面對大石河。寺院內古柏蒼翠,寺后清泉汨汨流淌,景致優雅。泉水長年不斷,順暗溝流入大石河。山門的額楣上嵌匾:楷書“鐵瓦禪林”;進山門,兩旁各有配殿兩間,均厚檐、清水脊;正殿是始建于大明正德年間的鐵瓦殿,為清康熙32年重修。鐵瓦殿圓柱形建筑,高6米,直徑5.8米,發券門窗,殿頂采用攢尖做法,6條脊身朝6個方向垂下,把頂分成6個扇面。頂上滿鋪鐵瓦,共計有458塊。每塊長0.31米,直徑0.13米。瓦表多有鑄字,如“菩薩頂正德十年(1515)造”、“五臺山菩薩頂鐵瓦寺”等。殿尖由寶珠收攏,殿脊和剎也是鐵刺,用鐵約3000公斤。類似建筑,世界少見。
萬佛堂位于房山區西北云蒙山南麓,有殿宇3座,為青磚發券無梁殿,該殿始建于唐朝,曾名“大歷禪寺”,現稱“大歷萬佛龍泉寶殿”,為明萬歷年間重建,殿內墻壁上有唐大歷五年鑲嵌的長23.08米,高2.47米、由31塊漢白玉鐫刻的“萬菩薩法會圖”巨幅浮雕,其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我國難得的一件唐代浮雕藝術珍品,萬佛堂的下面是天然形成的溶洞-孔水洞,洞中有泉,水勢洶涌,其源頭深不可測,房山八景之一“孔水浮舟”便指此地,洞口有碑記,洞內巖壁有隋唐時期的刻經和石佛造像,1982年孔水洞一度干涸,清淤時出土7條小金龍,又為此洞增添了神秘色彩。地址: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磁家務街類型:古跡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電話:010-65130828門票信息:免費開
萬佛堂關帝廟為房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房山區河北鎮萬佛堂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現存清代建筑。該廟座北朝南。現存西配殿三間,三級垂帶踏跺。碑兩通。“重修孔水洞關帝廟碑記”,坐北朝南,螭首方座額篆書,碑高3.08米,寬0.92米,厚0.27米。碑座高0.58米,寬1.14米,厚0.51米,于大清嘉慶九年歲在甲子孟冬立。“重建龍泉大歷禪寺之碑”,螭首龜趺,碑身高2.05米,寬1米,厚0.25米,龜座高0.38米,長1.28米,寬1米,龜座頭殘。
將軍坨風景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檀木港村。是生態型自然風景區,總面積1680畝,其中果園370畝,風景林230畝,果樹有杏、桃、蘋果、核桃、柿子等;百草園有白菊、柴胡、沙參、野姜、連翹、桔梗等。為國家級A級景區。有鮮杏、桃、核桃、柿子、梨、蘋果、花椒、大棗等果樹林,另有風景林230畝,還有滿山遍野的山野菜,山雞、野兔成群出沒。春季百花爭艷,夏季林蔭避日,秋季紅葉似火。景點位置房山區河北鎮檀木港村大橋北2公里處
莊親王園寢為清代莊親王家族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磁家務村。于2021年8月27日經北京市政府審議正式公布為北京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園寢規模較大,東側現存石牌坊和石質地宮,2017年對西側進行考古發掘。莊親王園寢現存石質文物具備一定藝術價值,也是少見的清代親王家族墓地,是研究清代親王園寢制度的重要實例。
河北烈士碑亭為房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近現代,位于河北鎮河北村,是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王鳳祥、段志立等80名烈士而建立的。在1946年建碑、立于石堂寺。1971年遷至現址,添建了方形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