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區劃調整主要內容
龍虎網訊 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復同意:
撤銷秦淮區(面積22.72平方公里,人口25.38萬)、白下區(面積26.39平方公里,人口46.24萬),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秦淮區(面積49.11平方公里,人口71.62萬);
撤銷鼓樓區(面積24.65平方公里,人口64.62萬)、下關區(面積28.35平方公里,人口31.04萬),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鼓樓區(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95.66萬);
撤銷溧水縣,設立南京市溧水區(面積1067平方公里,人口41.93萬),以原溧水縣的行政區域為南京市溧水區的行政區域;
撤銷高淳縣,設立南京市高淳區(面積802平方公里,人口42.5萬人),以原高淳縣的行政區域為南京市高淳區的行政區域。
本輪行政區劃調整后,南京市將由11區2縣精簡為11個區。
南京市本輪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在近十年幾屆市領導班子醞釀的基礎上,去年組織有關方面反復深入調研和廣泛聽取區縣意見,并經過了國家、省和市多輪專家論證,符合國家關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長三角地區發展戰略和對中心城市重大區劃調整的基本原則要求。本輪區劃調整,將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也為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行政區劃調整,突破了南京發展“兩大瓶頸”
一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瓶頸。沒有兩縣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市的現代化。溧水、高淳是蘇南地區僅有的兩個縣,是目前區劃格局下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拓展空間。現行溧高地區縣的行政區劃體制已不適應南京區域整體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表現為城鄉和區域規劃難以統一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弱等。近年來,兩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全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兩縣撤縣設區,不僅關系到兩縣總體提檔升級,更是全市統籌區域整體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關鍵。
二是主城發展空間的瓶頸。部分區的行政區域面積較小,現南京市江南主城的6區中,白下區、秦淮區、鼓樓區、下關區均只有20多平方公里,其中秦淮、下關兩區人口都僅有30萬左右,不但發展空間局促,嚴重影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而且造成行政成本較高。部分區的產業同構、不利整合,部分區綜合實力相對較弱,發展空間受限,影響了資源整合,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如秦淮區與白下區面積相當,地緣相鄰,產業均為商貿、旅游、服務業,但受行政區劃制約,難以實施統一的規劃建設,影響了城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護。經本輪調整,將實現主城區的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布局整合集聚、行政資源集約高效,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全面有效保護。
三、行政區劃調整,為南京發展帶來直接利好
一是有利于南京城市發展。城區建制數和規模更合理,主城區四區并二,中心城區由6個減為4個,平均規模由43平方公里、41萬人上升為65平方公里、61萬人,建制數和行政區規模更加合理。文化品牌更高端,產業結構更科學。秦淮、白下兩區合并,鼓樓、下關兩區合并,將有利于加快城墻及老城南和下關、頤和路等地區的全面保護,大力傳承弘揚古城南京悠久歷史文化,同時促進總部經濟,形成金融、科技、教育等多元化發展的新產業格局。空間布局更優化,溧水、高淳兩縣改區,將為南京新的城鄉空間規劃,為探索中心城市科學發展之路,提供廣闊空間。同時,將逐步縮小兩地與主城的政策差距,加快兩地的人才、資金、產業集聚,促進兩地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兩地與南京主城的一體化建設。
二是有利于南京發揮區域優勢。按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南京要成為輻射長三角、帶動中西部的重要門戶、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和科技創新中心。區劃調整后,將進一步發揮沿江港口、歷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資源優勢,體現南京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副中心、北翼的中心城市功能作用,連接蘇錫常發達地區,輻射安徽蕪湖、馬鞍山等地,促進長三角北翼城市群更好的發展。
三是有利于行政資源集約運作。政府機構得到精簡,通過區劃調整,南京市在2002年4月江北四區縣并二的基礎上,又減少兩個區縣建制,占現有區縣建制總數的15%。政府服務得到強化,通過區劃調整配置,將有力促進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方式的轉變,提高服務公眾的水平和質量,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行政支出得到壓縮,從長遠看,本輪區劃調整,將進一步減輕財政負擔,減少人員開支,降低行政成本。
四、新區名稱和駐地確定
一是新區命名
區劃工作是綜合性工作,政區命名同樣需要綜合考慮,溧水縣、高淳縣改區后,仍使用“溧水”、“高淳”名稱,在政區專名上沒有變化。對于新秦淮區、鼓樓區的命名,從政治性、經濟性、文化性和社會性等角度,經過多方綜合分析、考量并征求各方面意見,取得廣泛共識基礎上確定,特別是考慮到秦淮是南京文化的特色代表,鼓樓區是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所在地,同時也是省級機關、高校科研院所相對集中的地方等因素。
二是新區駐地
新設立的秦淮區人民政府駐五老村街道太平南路69號。
新設立的鼓樓區人民政府駐寧海路街道山西路124號。
溧水區人民政府駐永陽鎮大東門街68號。
高淳區人民政府駐淳溪鎮鎮興路228號。
五、區劃調整工作推進步驟和相關安排
本著“對歷史負責、對群眾負責”態度,市成立行政區劃調整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市領導任副組長,下設6個工作組。
在實施過程中,新區各部門和事業單位按照“先合再理、穩妥過渡、逐步到位”的辦法,先合署辦公,履行職責,后逐步理順。3月底前,新區區級領導班子配備到位。4月底前,新區部門干部和事業單位領導調整到位。
根據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按“簡樸、簡約、高效”原則,全市不開成立大會。
行政區劃調整期間,在新行政區揭牌前,涉及調整的四區兩縣仍正常行使各項職能,確保在過渡期內不給企業、市民辦事帶來不便。
六、行政區劃調整將釋放正能量
歷史上,南京市經過多次區劃調整,如2000年和2002年,分別實施了江寧撤縣設區和江北浦口區、江浦縣及大廠區、六合縣四區縣并二的兩次重大區劃調整,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城市化進程、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發展潛能、促進生產力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的推動作用。江寧撤縣設區,十年間,GDP翻了7倍多,財政收入翻了20多倍,一躍成為省內經濟強區。江北兩區經濟持續發展,2011年,浦口區國內生產總值達350億元,財政收入達60億元;六合區國內生產總值達520億元,財政收入達76億元,綜合實力較合并前大幅提升。實踐證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需要,適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是推動經濟發展、改善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本輪區劃調整,是南京城市發展難得的歷史機遇,是加快南京率先基本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有利契機,相信通過此輪調整,南京發展將更加契合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求,南京將以全新面貌迎接亞青、青奧,以集約、集中、集聚態勢推進南京“三都市三名城”建設和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建設,服務社會大眾、造福南京市民、促進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