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山地區歷史悠久,早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即有牛渚地名(今采石)的記載。牛渚屬會稽郡丹陽縣(今當涂縣丹陽鎮)。北宋元豐年間(1080年),今雨山地區內的采石鎮、青郵鎮(今佳山鄉青郵村)隸屬當涂縣。此后,這一地區隸屬關系歷元、明、清和民國乃至全國解放后的1956年馬鞍山建市前均為當涂縣所轄。1956年11月15日,根據安徽省人委發出《關于設置馬鞍山市的通知》,將當涂縣的馬鞍山礦區全部、采石鎮全部、雨山鄉大部、寶慶鄉(今佳山鄉)一部等劃歸馬鞍山市。同年11月26日,市委決定:馬鞍山城區成立馬鞍山、向山、采石3個街道辦事處,郊區成立黨委。此后至1976年近20年間,雨山地區隨著馬鞍山市行政區劃的幾經變迭而有所變更,含街道辦事處和居民段,含人民公社和鄉鎮人民政府。直至1976年6月1日,雨山區正式設置,為馬鞍山市轄區之一,下轄雨山、平湖、采石3個街道。此后,區劃作了4次較大調整。一是1984年11月29日,經市批準,將雨山街道一分為二,分設為雨山街道和安民街道。二是2001年7月13日,馬鞍山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向山區,將原向山區的向山鎮、雨山鄉和佳山鄉劃歸雨山區管轄;三是2004年1月8日,撤銷雨山鄉和佳山鄉,將原2鄉合并設置為佳山鄉;四是2004年2月2日,將原當涂縣的銀塘鎮劃歸雨山區管轄。目前雨山區現轄雨山、安民、平湖、采石4個街道和向山、銀塘、佳山3個鄉鎮以及1個省級開發區(其中,銀塘鎮已委托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區域面積173平方公里,人口35.59萬。雨山區是馬鞍山市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中心區,擁江發展、承接產業和城鄉一體的先行區,也是馬鞍山市充滿活力、獨具魅力、富有潛力的主城區。
雨山區的地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海拔100~200米的丘陵,是馬鞍山市慈湖河和采石河的發源地。海拔最高的烤山為232米;中西部多為溝渠縱橫、湖塘密布的平原圩區;西部沿長江自南向北依次矗立著翠螺山、九華山和西山等,并連成一條狹長的帶形山脈。
區境屬北亞熱帶季風過渡區,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溫和濕潤,梅雨集中。具有霜期短、日照長、雨量充沛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5.8℃,降水量1080毫米,無霜期234天,日照時數2109.9小時。區境內的這種氣候極有利于農業生產。
區境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鐵礦石(磁鐵礦、赤鐵礦、鏡鐵礦、硫鐵礦)儲量巨大,主要集中在南山、向山、馬山和黃梅山等地。其中南山礦區的凹山鐵礦為20世紀80年代全國8個大型露天礦之一,素有“馬鋼糧倉”之稱。此外,尚蘊藏有金、銅、磷、五氧化二礬、明礬石、高嶺土、綠松石和輝綠巖等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豐富,盛產水稻、小麥、豆類、竹木、桑茶、棉花、瓜果、蔬菜、魚蝦,有各種魚類70余種。野生的藥用植物有山楂、金銀花、枸杞子、菊花、蒼耳子、夏枯草、紫蘇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雨山區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
雨山區區位優勢明顯,西瀕長江,與和縣、含山隔江相望,東與南京市江寧區接壤,南連當涂縣、博望區,北接花山區,水陸交通便捷,城鄉公路發達,距南京祿口機場和灣里軍民兩用機場30公里,擁有長江岸線12公里和一類口岸萬噸級深水良港,寧馬高速、北沿江高速、常合高速、205國道、皖贛鐵路、寧安城際鐵路以及馬鞍山長江大橋穿境而過。馬鋼集團、中冶華天、中鋼天源、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安徽工業大學(東校區)、皖江工學院、安徽冶金科技學院、馬鞍山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等多所高校座落于轄區內。境內人文自然景觀豐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位于“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名列“長江三樓一閣”的太白樓、20世紀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的朱然墓、“當代草圣”林散之藝術館、古剎禪林廣濟寺、香火鼎盛的小九華寺、古人類遺址煙墩山、風光旖旎的雨山湖等等。李白、杜荀鶴、李之儀、湯顯祖、周興嗣、郭沫若、余秋雨等歷代文人墨客登臨吟詠、懷古攬勝,留下許多傳誦千古的不朽詩篇。
近年來,雨山區先后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科普示范城區、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區、全國平安暢通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全國社會化養老服務示范區、全國科技進步區、全國數字化學習先行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全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先進單位、全省專利申請十強區、全省利用外資先進單位、全省“雙擁”模范區、全省科技強警示范區、全省教育均衡發展示范區、安徽省教育強區等40余項全國先進、省內領先的榮譽稱號。
2021年全區主要經濟指標好于預期、高于全市,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23億元、增長7.7%;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79億元、增長15.9%;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5%,位居全市第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2.3%,位居全市第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6%,位居縣區第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5%;技改投資增長3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51億元,同比增長17.6%;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70397元、37513元,增幅分別為8.7%、11.5%,繼續穩居全省城區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