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天寶元年(550),廢臨渙郡,置臨渙縣;元至元二年(1265),臨渙縣廢,降為鄉,名渙陽鄉;明屬鳳陽府,名為臨陽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改為臨渙分州,宣統三年(1911)臨渙分州改為臨渙鎮;1950年7月,設濉溪縣為第七區;1955年12月,臨渙區轄城西、石集、祁廟、夾河、韓村、臨南、海孜和臨北8個鄉及臨渙鎮;1958年8月,臨渙鎮和城西、臨南鄉并為臨渙鄉。
同年9月,以臨渙鄉為基礎,建立臨渙人民公社,撤銷臨渙區;1961年年底,恢復區建制,設有臨渙區;1969年3月,第二次撤區,設臨渙人民公社;1980年12月,重新設區,設臨渙區,轄臨渙等7個公社;1992年3月撤臨渙區,臨渙鄉、高皇鄉、沈圩鄉、湖溝鄉合并為臨渙鎮;2000年為副縣級鎮;2006年3月祁集鎮(騎路、沈橋、丁樓、陳口、王沃、祁莊、海孜、韓莊、陳圩、常莊、牛莊、四里、謝湖、大孫家、王樓、大高、柴洼、劉油坊19個村)并入臨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