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巷村,位于小溪鎮西南邊上,現有住家820戶,共3850人,耕地6560畝地,13個村民小組,支部成員、村委會成員共5人(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財務監督組成成員3個,黨員92人,村民代表33人,小學一所。
全村的主干道都分別鋪有瀝青路面,水泥路面和砂石路面,交通環境較以往有很大改善,泥濘的道路變得干凈整潔多了,農民們出入也方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穩步發展中。全村村民主要以農作物種植、生豬養殖為主,是全縣有名的養殖村和勞務輸出村。
女山位于104國小溪鎮張巷村附近,傳說是明光東女山的上半截。相傳朱元璋幼時在明光一周財主家放放牛時,與周家養女周巧女的凄美愛情故事,至今次故事仍在民間被廣泛流傳,且女山成了小溪鎮遠近文明的景點。 我村賈莊組的玉皇山為五河縣最高峰,海拔97.5米。3月6日中午,我們再一次登上玉皇山,這一次找尋的是關于玉皇廟的痕跡和她的傳說。 玉皇山,又名老爺山,為江淮丘陵中的名山。登山遠眺,懷遠山逶迤如浪,大鞏山蒼翠欲滴,浮山激流飛峙,長淮如練,綿延百里,花園湖水煙波浩渺。當地人說:幾十年前站在玉皇山頂能望見泗縣。 玉皇山名稱的由來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大禹治水年間,由于治水心切,三過家門而不入,后又遇洪水泛濫,大禹幾次昏倒在淮河岸邊。大禹的決心和真誠感動了天庭,玉皇大帝遂親率天兵天將前來幫助治水。張果老得知消息后,騎著毛驢,慌忙趕來,正逢玉皇大帝站一小山上點兵點將,張果老急忙從驢身上跳下,由于下驢過急,用力過猛,隨后就留一個驢蹄印和一個腳印。后來,玉皇大帝腳下小山丘就變成今天的玉皇山,張果老留下的腳印,即為今天的仙人腳。據當地的《刁氏宗譜》載:明朝洪武六年,山頂建玉皇廟,共18間,前后兩進,香火鼎盛,僧侶眾多。在山頂和山坡散落的青色殘磚碎瓦足以證明原有古廟存在,而廟宇的破敗更可能因為此地富含鐵礦,易遭雷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