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孔城鎮境內,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歷史,明清期,孔城老街作為連接巢湖地區和長江地區的重要水運碼頭日益繁榮,太平天國時期,孔城遭到破壞,但不久即恢復,現有老街即太平天國以后建設的。老街綿延數里,分為十甲。每甲之間有閘門隔擋。南北走向,呈“S”形,地勢南低北高,一條主街,兩條橫街,另有三巷一弄。總長約3公里,街道寬度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為麻石所鋪,總面積17萬平方米。店鋪房舍皆為青磚灰瓦,多具飛檐翹角,木鏤花窗,櫛次鱗比,頗具江南水鄉特色。孔城老街不僅是江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條老街,其規模也是首屈一指。孔城鎮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顯要,三國時東吳屬地。傳說呂蒙曾筑壘于此,故《桐舊集
戴名世墓位于孔城鎮清水塘村南山崗,墓地面積120平方米,墓前設三級拜臺,石砌墓壙,高約1.5米,墓冢為片石壘砌,冢前豎碑,文曰“戴名世之墓”。墳壙四周松柏環繞。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戴名世(1653—1713),字田友,一字褐夫,號南山,別號憂庵,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殿試一甲第二名(俗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戴名世潛心史學研究、散文創作。著有《南山集》。是桐城派的重要奠基者。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因《南山集》獲罪入獄。五十二年(1713)二月,處死,時年61歲。此案株連數百人,是為清代著名-——南山集案。
戴名世故里,位于“十八里長崗”西北1公里的孔城鎮清水村。坐東朝西,面積4662平方米。村前有一口半月形水塘,名“清水塘”。名世獲罪后,家人及族人投塘自盡,后稱“鬼塘”。村東、南、西環農田,北為荒丘。村外綠樹環合,村內屋瓦接堞,幽雅怡人。據《戴氏宗譜》載,明代其六世祖南居公遷居于此,翰墨傳家,以“以筆代耕,以硯代田”,故名硯莊。戴名世出生于此,度過大半輩生涯,曾寫《硯莊記》一文敘其事。戴名世故居,在村莊北面,原有房屋兩進,前后各五開間,兩側筑墻相連,中成院落。康熙五十年(1711)名世入獄后,房屋拆毀,基場尚存。 戴名世20歲授街養親,27歲所作時文為天下傳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應級試,二十六年,以貢生考補正蘭旗教習,授知縣,
桐鄉書院舊址桐鄉書院舊址位于孔城鎮孔城老街。現存朝陽樓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鄉書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分朝陽樓、瀨芳精舍、講堂、內堂、后堂、課堂、倉房、帳房等部分,另辟有“曠懷園”。書院大門兩邊,有浮雕石鼓及石獅,門上嵌戴均衡書“桐鄉書院”石匾額。書院現存的朝陽樓為東西朝向,磚木結構,兩坡頂,上下各三開間,樓層木坊,飾花卉木雕,東西走廊設木欄桿,典雅大方。
戴鈞衡墓,位于縣城東9公里,今紅廟鄉紅廟村丁家沖東南側小塘邊。前后皆立碑,前碑楷書分兩行陰刻:“大清舉人戴君存莊之墓”,為曾國藩所題。1985年縣人民政府公布此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于紅廟鄉紅廟村丁家沖,面積6.6萬平方米,剖面文化層厚1至2米。遺址表層現出灰坑、紅燒土多處。采集遺物有石、箭簇、單孔石矛頭,以及鼎足、鬲足和陶片。1983年縣人民政府公布此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