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潁鄉位于潁上縣西北部,是1992年撤區并鄉后由新集區、城郊區的3個小鄉合并成立的鄉鎮,總面積79.73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201個自然村,現有人口62109人。多年來,歷屆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實踐“-”重要思想,開拓進取,與時俱進,負重拼搏,著力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式各樣的“三農”問題,實現了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建潁鄉屬典型的淮北沖積平原,三面環河,境內大中溝13條、湖泊4個:班草湖、聶家湖、柴湖、馬匹湖等,其中班草湖面積達32010畝。1995年在湖底開挖3000畝精養魚塘,尚有5002.5畝低湖洼地等待開發。四湖一洼(張小洼)面積占全鄉可耕地面積的84%,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極端最低氣溫-23℃,年平均無霜期230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多集中于6—8月份,為汛期。
建潁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歷史上養育了齊國名相管仲,當地流傳著許多管仲和鮑叔牙的童年故事;近現代又涌現出以官俊亭為代表的一代名流。冠于潁上八景之首的“文地春風”在境內文潁村。班草湖古名為班超府,為西漢班超故里,后因地殼下沉,沉府為湖,后人為紀念班超,把下沉后的湖泊定名為班草湖。如今的班草湖經過開發治理精養塘連成片,既增加了經濟效益,又成為人們休閑、垂釣的娛樂場所。
經濟發展
全鄉國內生產總值由1989年的4758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4.52億元,財政收入由1989年的187.5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8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9年的365元上升到2005年的1857元。經糧比例由2001年的1:45提高到1:33;蓄禽養殖占農民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46%;勞務收入由2001年的6700萬元提高到2005年的9600萬元;2002年到2004年減免農業稅298.0018萬元,2004、2005年累計發放糧補資金114.087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