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溝鎮位于潁上縣東北部,北靠西淝河,南監濟河,與淮南市鳳臺、亳州市利辛兩縣接壤。224省道潁利路縱貫全境。總面積58.8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迪溝經濟開發區。3.4萬人,4.1萬畝耕地。迪溝鎮的前身是湯店鄉,1999年12月改鄉為鎮。
迪溝,土肥水甘,物產豐美。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水稻、大豆、紅芋、棉花、西瓜等。水資源充裕,境內有謝展河、光明溝、截崗溝、廟黃溝等8條主要水系,發展水產養殖和灌溉農業有天然優勢。交通優勢明顯,南與合阜、北與界阜蚌高速公路相接,鎮村公路連網,全部柏油路面。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年產600萬噸的謝橋煤礦和年產800萬噸的劉莊煤礦的首采區處于迪溝鎮境內。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0810萬元,財政收入276萬元。農村經濟結構高速步伐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2003年農業總產值達10946萬元,糧食、棉花、油料和肉類總產量分別達到3016噸、78噸、60噸和1500噸,糧經比例由1992年的7.1:1,調整到4.2:1。林業生產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工業經濟在調整中發展,運行技師逐年提高。市場建設力度加大,商貿流通繁榮活躍。2003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億元。2003年,面對非典和洪澇災害的影響,積極抓好生產自救,實施午季損失秋季補,全年損失秋種補。改種了2萬畝高產玉米,補種了8000畝日本夏陽白、5000畝美國西芹,利用1.2萬畝林帶、1.5萬畝玉米秸稈、5000畝牧草,分期實施了45萬只土 迪溝鎮
雞養殖。購牛羊進行補欄,年末黃牛達1.1萬頭、山羊8.6萬只,實現戶均10只山羊、2頭牛。秋種結構調整,打破原農業生產舊有格局,把全鎮近6萬畝土地劃分訂單小麥種植、高產攻關小麥種植、畜牧水產養殖和楊樹種植四大區域。
-改革開放不斷擴大
企業改制力度不斷加大,通過賣斷產權、盤活存量、以商引商,走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子。姜莊、鐵古、前彭三大輪窯廠扭虧增盈。個私民營企業發展迅猛,經營規模達100萬元以上的有9家,50-100萬元的有16家,10-50萬元的有48家,10萬元以下的有65家。1992年以來,共引進外資達3.5億元。特別是2003年,引進了新陽光大酒店、6家規模達50萬元以上的醫院、山東菏澤巨野天康面粉廠、淮北順發養豬廠、金陽光食品廠、鎮江陳醋廠、山東聊城種雞廠、河南商丘晶大飼料廠、亞森木材廠、黃牛養殖廠等38家民營企業。
-基礎設施建設加強
2003年全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00萬元。建成了3平方公里的迪溝經濟開發區,“ 迪溝鎮移民開發區
四縱四橫”寬42米的八條水泥街道,黃牛、服裝、鞋類三大專業市場,迪溝農民文化廣場,佛教圣地竹音寺,旅游勝地生態園,民營工業園區和10萬平方米的安居工程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實現了水、電、路、訊、車等“八通”,建成移動和聯通兩座通訊基站,改造農村低壓線路7000多米,投入300多萬元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沿灣圩堤治理工程。村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3年全鎮農民為均純收入1836元。城鎮住宅和安居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城鎮為均住宅使用面積達28平方米,環境建設成效明顯,農民生活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考察團在迪溝鎮濕地公園
依法治鎮不斷強化
實施了依法治鎮方略,政府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自學堅持依法行政,接受為民群眾監督,主動咨詢和聽取人大和社會各界意見。加強了制度建設,推選了政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務公開。普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廣大人民群眾法制意識普遍增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進一步得到落實,經濟發展。
-迪溝經濟開發區簡介
迪溝經濟開發區位于安徽省潁上縣東北的迪溝境內,與淮南市鳳臺、亳州市利辛兩縣接壤。全鎮總面積58.8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迪溝經濟開發區,近4萬口人。
-交通和資源優勢
空有阜陽飛機場,水有潁上船閘,陸有阜六(阜陽-六安)、合阜(合肥-阜陽)、阜展(阜陽-展溝)、阜謝(阜陽-謝橋)、界阜蚌(界首-阜陽-蚌埠)等高速和高級公路形成的交通網絡,224省道潁利路縱貫全境,鎮村公路大循環,全部柏油路面。周邊謝橋、劉莊、羅園、丁集、錢廟、張集、展溝、顧橋 迪溝鎮迪東社區
等特大型煤礦和年產800萬噸的劉莊煤礦的首采區都處在該境內。為迪溝鎮和迪溝經濟開發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