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莊座落在官莊老街上街頭,是余氏五世堂余文章公一家七代130余口居住場所,擴建于乾隆56年(1791年),占地面積約3000余平方米,扉門“德馨莊”其意是先祖德行流芳久遠,山莊正門門楣上方有書鑲著“恩旨”二字,下方是“五世同堂”石刻牌匾,系時任縣令,見余氏五世同局,和睦相處,湊報朝廷,乾隆賞賜而得,隔三年又賜“七葉衍祥”匾額。德馨莊共五進,雕梁花棟,歷史價值、建筑藝術價值頗高,為難得德古民居。
大香山寺坐落在安徽省潛山縣西北隅官莊鎮境內的香山峰下,始建于盛唐時期,清朝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先后由“一心”、“忠節”、“常法”等法師發心重修,建成三棟佛殿和二十間僧舍。1908年常法大師雄心壯志,募化十方,鑄造巨鐘一口,銅身銀頂,其高3.2米,圍6米,厚0.23米,重萬余斤,上刻一萬二千多人名,故名“萬名鐘”。居全國最大土爐煉造合金鑄鐘,堪稱禪林一絕,每日晨鐘暮鼓,聲傳千里,繞梁三歸。松林掩映下的禪院,莊嚴肅穆,鐘石和鼓石座落左右,寺內禪像羅列,擁有“佛國三千大世界,天下禪林第一家”的佛國景象,198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寺廟。大香山寺周圍景點甚多,有鶴洞、獅子眼、白龍井、天河溝等。“百佛洞”洞高數米,面積數十平方,洞后
余大化烈士墓位于官莊鎮駝嶺林場以北的鑼彭山崗上,坐東北朝西南。墓冢呈圓形狀,高8.7米,底徑6.5米,墓表面積約50平方米。墓前有現代石碑1通,為潛山縣人民委員會于1966年元月立石,鐫楷書“烈士公墓永垂不朽”;1996年11月,中共潛山縣委、潛山縣人民政府對墓進行修整,砌三級水泥臺階,并在二級臺階的墻體上鑲嵌墓志文,楷書“余大化烈士之墓”,正文約計270余字,記載建墓始末以及烈士事跡。墓內另葬有新四軍政委牛金山等18位烈士遺骨。余大化烈士墓于1986年10月15日被潛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余大化(1899—1927),又名猶龍、鑒民,潛山縣官莊人。在安慶求學期間,就開始投身于“五四”運動和“六二”-。1921年春參加
位于潛山縣官莊鎮北部的金紫山,是省級森林公園,因古有金紫世家而得名。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官莊鎮也是潛山縣的最高峰。金紫山森林公園與岳西縣枯井園自然保護區和舒城縣萬佛山森林公園毗連。公園是以潛山縣國有駝嶺林場為依托,分為香山、雙峰、平陽河三個游覽區和療養度假區,生產經營區、管理服務區,總面積40.73平方公里。當地民間有這樣的傳說:金紫山與天柱山比高賭長,一夜之間,兩山均有破天之勢。當地土地神奏報玉帝,玉帝遂命雷公電母下凡懲戒,一道電閃,一陣雷鳴,天柱山被劈成兩半,至今主峰旁仍存“一線天”景觀;金紫山被攔腰一劍,現主峰西側如削如切,壁立千仞。金紫山頂峰突起,挺拔險峻,整個山形有逼人的雄偉氣勢。山中有雙虹巖、金雞門、石鳳冠等勝景1
余氏宗祠,位于德馨莊西側30米處,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建于乾隆57年(1792年)。堂內石刻各異,柱腳上雕刻精細圖案和脊枋,順坊上八仙過海等圖案仍清晰可見。歷史價值、建筑藝術價值較高。為什么要建余氏宗祠呢?據說,余文章出生后不足一月,其父病逝,母親尤氏堅守貞操,獨自一人將余文章撫養成人,為懷念母親,供奉祖先,整治家風,文章公按三進兩廂建成了約400平方米支祠公所,宗祠內懸有“五世同堂”、“七葉衍祥”匾額以及余氏后代的歷史名人畫像。
余氏遷潛十六世祖文章,是原明朝駐云南宣慰司副使余彥鑒公的十世孫,余文章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建起了這座祠堂,五世堂支祠。因謫祖鑒公(六世)祠近在咫尺,并側面相對,五世堂家廟未冠“宗祠”、“支祠”頭銜,所以在門頭“余氏宗祠”。原大門前建有六尺高花墻遮之(解放后花墻拆除)。保護范圍:東至小河,南至民居,西至“官舒路”。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0米。
官莊烈士墓位于安慶市潛山市官莊鎮,年代為現代。2019年,官莊烈士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