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孜遺址位于烈山區古饒鎮石山孜村,遺址南依石山,山上純石無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周圍較為低洼,大雨過后,積水呈現護山河狀。據清光緒《鳳陽府志》記載:“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圍上一里許,純石無土,介然獨峙,層層迭起,嵌空玲瓏,如雕如畫。”故老鄉傳此山為天庭中的神仙楊二郎擔山時掉下的扁擔楔子,又稱為“飛來峰”。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石山孜遺址被文物部門發現。遺址處于石山的北側,中間有一條寬4米東西向的村路穿過,路北溝內切面處文化層暴露明顯,厚約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層呈不規則狀,內含大量的顆粒狀紅燒土和各種陶片。路南溝內有大量貝殼堆積層,間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紡輪,質地多為泥質紅陶,也有少數的蛋殼紅陶和黑陶,以及加貝
趙集二級揚水站舊址位于烈山區古饒鎮徐莊行政村大徐家南600米。1976年,趙集人民公社學習大寨經驗,決定建設揚水站,引扒河水解決長山以東大片農田灌溉問題。工程于1976年開工,1977年初秋基本完工。建成后曾為安徽省水利工程先進典型,時任省委主要領導前來視察調研。揚水站為東西走向,由雕鑿的石塊和水泥砌筑的二級調水渡槽上下石拱排成一排,綿延500余米,十分壯觀。主體建筑由一級提水渡槽、蓄水池、二級提水渡槽、過山渡槽、二級提水機房等部分構成,兩段高架渡槽共1015米(包括216米的過山渡槽),相對地面高度最高處達15米,寬1.4米。孔徑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層大大小小的復孔,共計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在一級提
草廟圩子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位于烈山區古饒鎮草廟行政村草廟自然村東北部圩子內。1948年,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設于草廟圩子。圩子內原有草廟村張姓地主的宅院,并排共5套院子,始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筑,占地總面積約2500多平方。現僅存兩棟廂房,建筑面積90.07平方米,其余為地下遺存區。草廟圩子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是淮海戰役時期留存的具有重大影響和紀念意義的史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舊址現存的兩棟廂房為清代民居,記載著淮北鄉土建筑多項技藝信息,具有一定的科學和藝術價值。
竹邑城遺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谷山行政村谷山村南側。遺址現為農田,地形中間高四周低,面積約10余萬平方米。據《濉溪縣志》記載:“竹邑城址在趙集以東約2000米處,東接幸福湖,南連諸陽山,北靠古竹山(谷山)”村村通水泥道穿越遺址北部,沿路有一條水溝,剖面可見有一層厚0.4-0.8米的板瓦、筒瓦、器物殘片堆積,距地表約1.5米。據清光緒《宿州志》記載:“漢置竹縣在古竹地,今在許家坡古竹山,后訛為孤處山。”《宿縣縣志》也是這樣認為的,“劉宋時竹邑縣廢,并入杼秋(在今蕭縣西)。南梁復置竹邑縣。古竹邑縣地在古竹山,今符離西古饒鎮附近。”據文獻記載,竹邑城,漢為竹縣屬沛郡,王莽篡漢后竹縣改稱篤亭。東漢建武二十年,光武帝劉秀封其子劉輔為沛
古饒趙氏宗祠位于淮北市烈山區,年代為清。2019年,古饒趙氏宗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杜莊山漢墓群位于烈山區古饒鎮山北行政村杜莊村,年代為漢代。類別為古墓葬。為淮北市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山漢墓群位于烈山區古饒鎮山北行政村油坊村的孫山南坡,年代為漢代。類別為古墓葬。為淮北市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竹城遺址位于烈山區古饒鎮趙集社區集東村,年代為新石器。類別為古文化遺址。為淮北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