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縣隸屬安徽省六安市,古稱蓼國。隋開皇十九年(599年)始設霍邱縣,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這顆明珠歷久彌新,爍古耀今。
淮域絕佳的風水寶地。被譽為“華夏風水河”的千里長淮,營造了霍邱三面環水、南擁沃原的佳境旺地。城東湖日出,煙波浩渺,流光溢彩。城西湖映月,碧荷揚花,清香醉人。臨淮崗大壩,橫跨淮上,理水安瀾。南原的田野,稻碩麥壯,四季豐收。地下的礦藏,開采正旺,日進斗金。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霍邱物華天寶,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優質油菜生產基地縣,畜牧水產生產重點縣。糧食總產量穩居全省第一;生豬飼養量和肉蛋產量居安徽首位、全國百強;鐵礦探明儲量25億噸,遠景儲量35億噸以上,位居全國第五、華東第一;灃蝦銀魚古為貢品,今為俏品,冠蓋淮域;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臨淮柳編,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遠銷海外,走進了美國白宮橢圓形辦公大樓;臨水美酒歷經千年,香飄萬家,是安徽的白酒驕子。這些“國強省冠”,成為富庶霍邱的靚麗名片。
史跡厚重的紅色文化。1919年1月,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攜霍邱籍夫人來城關探親,向青年學生贈送《新青年》《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刊,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新文化思想,使霍邱成為黨的火種最早播種的縣城之一,留下紅色文化珍貴的史跡。1932年7月6日,霍邱成為紅25軍誓死保衛的城池,鏖戰三天三夜,犧牲一千多人,烈士鮮血染紅蓼城,紅色遺址遍布城區。1966年5月7日,城西湖成為毛主席五七指示發源地,軍墾農場再添紅色文化景觀。1986年7月,徐向前元帥為“霍邱縣革命烈士紀念塔”題寫塔名。2000年4月18日,洪學智上將為“李特故居”題名。紅色墨寶倍加珍惜。豐厚的紅色文化,是霍邱人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
-緯武的耀世群英。霍邱將星璀璨,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李特,功勛卓著。開國將軍中,海軍副司令員陶勇、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楊國夫等將軍百戰殊勛,功標史冊。霍邱文人薈萃,清朝著名文物鑒賞家、收藏家裴伯謙,翰林苑學士李肖峰,中議大夫劉竹溪;新文化運動先鋒革命作家蔣光慈,魯迅創辦的六人未名社中就有“霍邱四杰”韋素園、臺靜農、李霽野、韋叢蕪;新中國文物事業奠基人王冶秋,著名學者李何林;當代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貴祥等都是其中杰出代表。一個個閃亮的姓名,輝映出霍邱的榮耀。
得天獨厚的旅游勝地。國家4A級風景區臨淮崗水利樞紐工程,五閘一線串珠,巍然屹立起“淮河第一閘”的雄姿;主壩、南北副壩總長78公里,堪稱“世界第一壩”。道教圣地安陽山,是三霄娘娘-的道場,四百年來香火不斷,每年農歷10月15日廟會香客達十余萬眾,名冠三省十縣,充滿傳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氏莊園,是全國聞名四大地主莊園之一,三宅十二院,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千年古陂水門塘,為楚國令尹孫叔敖治水安瀾的史跡,似人間瑤池,綠島棋布,飛鳥翔集,如臨仙境。處處勝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區位優越的立體交通。明清時就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享有“江淮通衢”之譽,既是挺進中原、東進西出的跳板,又是連接江淮、南上北下的紐帶。現在,105國道、濟廣高速、310省道在縣內交匯;阜六鐵路穿境而過;淮河最大水利樞紐工程——臨淮崗,使內河航運通江達海;合肥新橋國際機場1小時左右可達。形成了公路、鐵路、航運、航空立體化交通體系,四通八達,每位來賓和過客,時刻能感受到高效快捷的“霍邱速度”。
成就大業的招商沃土。經濟開發區(省級)位于鐵礦區,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唯一的全國25個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之一,項目總投資33.9億元,是各地商賈大亨、各界創業朋友施展才華的圓夢舞臺。2016年合肥高新區霍邱現代產業園獲省政府批復設立,享受合作共建皖北現代產業園區各項政策。長集現代農業示范區位于縣城中部,交通便捷,區位優越,以發展生態高效科技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為主,是“農”字號企業創業發展的樂園。各園區已入駐五礦集團、首鋼集團、武鋼集團、中鋼集團等世界五百強和南鋼集團、馬鋼集團、雨潤集團等中國五百強龍頭企業聚集落戶。縣委、縣政府著力營造“招商、親商、扶商、富商”的投資軟硬環境,竭誠歡迎更多的國內外客商來此共創大業。
富民強縣的宏圖方略。縣委、縣政府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確定了未來發展思路,持續增強縣域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創新創造活力,持續增強保障引領能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幸福美好霍邱奠定堅實基礎。宏偉的藍圖,鋪開了霍邱壯麗的畫卷;勤勞的兒女,踏上了奮發圓夢的征程。風生水起的霍邱,將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扎實苦干,開拓奮進,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