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橋鎮位于定遠縣西部,與合肥市、淮南市、鳳陽縣交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淮南鐵路線縱貫南北,淮南至合徐高速公路連接線(一級公路)穿鎮而過,西距淮南市區15公里,東20公里連接合徐高速公路,距合肥市、蚌埠市僅需1小時車程。1999年,爐橋鎮被確定為省級中心鎮,鎮區面積60.9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80個鎮直及縣駐爐單位,總人中4.9萬,耕地面積4.1萬畝,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20元。
爐橋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漢末曹操兵進東吳,見水逆流主貴,于是在此建烘爐百余,鑄造兵器,同時修建一座五孔橋,故曰:“百爐橋”,后簡稱爐橋,據今已有1800年歷史。前清時建有福建、山西、新安、徽州等會館,眾商云集,市井繁榮。爐橋地靈人杰、人才輩出!抖ㄟh縣志》載:“清朝時爐橋方氏家族文墨佳譽天下,方氏三兄弟為一代之翅楚!苯型藭䥺T方紹舟,他早期參加民主革命,民國三被孫中山任命為討袁軍皖北總司令,晚年致力于抗日戰爭,獻身革命。
爐橋鎮為北亞熱帶氣候,雨水充沛,物產資源豐富。鎮內有窯河、高塘湖、九連塘、大柳塘等水系。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漂藕和雪里蕻蔬菜,“橋尾”、“雞絲小刀面”、“隆昌蝦籽醬油”、“大救駕”等地方特產更是享譽四方,經久不衰。特別是“大救駕”,外酥內甜,口感爽絕,外地客商每每對此贊不絕口,成為我鎮標志性的特色食品。主要景點“龍潭煙雨”、“西郊柳浪”、“重橋夜月”、“淮浦歸帆”等,令人流連。
由于清末和抗戰時期遭遇兩次大的戰爭創傷,解放前夕的爐橋一片蕭條,滿日瘡痍。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鎮黨委和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實施“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開放建鎮”的發展戰略,在三個文明建設事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工業上,已形成較好的基礎和雄厚的實力,成為我縣的工業重鎮。目前,鎮內有國家糧食儲備庫、安徽省龍盛公司(原化肥廠),金豐化工公司、凱源糧源, 九州糧貿、童車廠和復合肥廠等。鐵路東占地1000畝的個體經營經濟開發區生產、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入區企業100多家,涉及農產品加工、農機、預制、裝運、建筑、養殖等20多個門類,年產值4.8億元?偼顿Y143億元的省級“861”的重點項目鹽化項目的正式落戶我鎮,使我鎮成為全縣的化工工業園區所在地,現已規劃鹽化第一工業園區、第二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