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色尼區 | 隸屬:那曲市 |
區劃代碼:540602 | 代碼前6位:540602 |
行政區域:西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藏E |
長途區號:0896 | 郵政編碼:852000 |
轄區面積:約1530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0.45萬人 |
人口密度:約7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那曲鎮文化西路26號 | |
下轄地區:5個街道、3個鎮、9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黑河街道 | 2023年12月25日,色尼區黑河街道掛牌成立,下轄原那曲鎮的塔恰拉姆、林廓2個社區。…[詳細] | ||
團結街道 | 2023年12月25日,色尼區團結街道掛牌成立,下轄原那曲鎮的沖新、色尼、仁毛三個社區![詳細] | ||
幸福街道 | 根據那政復〔2023〕72號,新設立幸福街道。…[詳細] | ||
紅旗街道 | 2023年12月25日,色尼區紅旗街道掛牌成立,下轄原那曲鎮的紅旗、那興塘2個社區。…[詳細] | ||
羌塘街道 | 根據那政復〔2023〕72號,新設立羌塘街道![詳細] | ||
那曲鎮 | 5.05萬人 | 720km2 | 藏北重鎮-那曲,位于羌塘高原中部,海拔4507米,面積0.4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1.7萬人。這里東去昌都、西通阿里、北上西寧、南下拉薩,是藏北最大…[詳細] |
羅瑪鎮 | 6572人 | 位于那曲縣南方25公里的羅瑪鎮是一個新興的發展中的純牧業大鎮,處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沿線,其區域優勢相對明顯。
該鎮把發展沿路經濟帶做為構…[詳細] | |
古露鎮 | 3695人 | 2121.4km2 | 那曲縣轄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那曲鎮90千米,是藏北通往藏中、南的門戶。古露,藏語為“黃羊聚居的山溝”之意。曾名谷露等。1962年建區,197…[詳細] |
達薩鄉 | 8098人 | 1059km2 | 那曲縣轄鄉。1979年建達沙公社,1983年改達薩爾鄉。鄉府駐桑曲美瑪,位于縣府東南50公里處。面積1059平方公里,人口0.32萬。村村通公路。轄達…[詳細] |
油恰鄉 | 5013人 | 147km2 | 那曲縣轄鄉。1974年建由恰公社,1983年改鄉。鄉府駐瑪泳,位于縣府正南150公里處。面積147平方公里,人口0.27萬。有半數村通公路。轄多尼、色…[詳細] |
香茂鄉 | 6402人 | 883km2 | 那曲縣轄鄉。1972年建香茂公社,1983年改鄉。鄉府駐香茂塘,位于縣府西南70公里處。面積883平方公里,人口0.24萬。村村通公路。轄布落、公朵、…[詳細] |
那瑪切鄉 | 7898人 | 那瑪切鄉 - 簡介
果夾村、崗拉村、察曲村、乃瓊村、卡索村、東俄瑪村、格那村、米如村、薩尼普村、色村、曲多村、自日多嘎村。以牧業為主,牧養綿羊、…[詳細] | |
達前鄉 | 4534人 | 達前,為藏語音譯,意為大斧。1988年,凱索鄉與達前鄉合并成立了新的達前鄉![詳細] | |
洛麥鄉 | 3127人 | 867km2 | 那曲縣轄鄉。1962年建洛麥公社,1983年改鄉。鄉府駐吉中卡,位于縣府東南100公里處。面積867平方公里,人口0.28萬。有半數村不通公路。轄那瑪…[詳細] |
孔瑪鄉 | 4690人 | 770km2 | 崗巴縣轄鄉。1960年建孔瑪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底復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40公里。面積770平方公里,人口0.11萬。轄一村、二村2…[詳細] |
尼瑪鄉 | 4175人 | 769km2 | 那曲縣轄鄉!澳岈敗毕挡卣Z,意為“太陽”。1975年建尼瑪公社,1983年改鄉。鄉府駐伯古塘,位于縣府正東130公里處。面積769平方公里,人口0.3…[詳細] |
色雄鄉 | 4047人 | 518km2 | 那曲縣轄鄉。1972年建色雄公社,1983年改鄉。鄉府駐讓青塘米,位于縣府正東140公里處。面積518平方公里,人口0.24萬。有半數村不通公路。轄達…[詳細] |
地名由來:
1960年設黑河縣,1965年更名那曲縣,據《中國地名辭源》:縣沿宗名,宗因那曲而得名,藏語意為黑河,因河流至那曲城附近黑浪翻滾,故名;2017年7月設區改現名。
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郵政編碼:852000
電話區號:0896
漢語拼音:NaQu
車牌編號:藏E
那曲縣位于東經91°12'-93°02',北緯30°31'-31°55',地處唐古拉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安多縣相連,東與比如、嘉黎縣相靠,西與班戈縣毗鄰。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東西最大距離23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85公里,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
那曲古為蘇毗部落,是土蕃王朝主要的軍事糧草和馬匹供應基地,唐宋以來為主要交通驛道。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噶廈設絳曲基巧(即藏北總管,相當于現在的一個市),1956年10月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曲設立基巧辦事處,1959
榮譽排行:
2025年1月,被認定為2024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
2021年11月,色尼區榮獲2021-2023年度“西藏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格薩爾說唱)。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色尼區人口數量為10.45萬人,位列那曲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位,位列西藏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2563位。
2021年1月,《小康》雜志社推出2021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榜單,色尼區位列第67位。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推介色尼區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19年8月,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出爐,色尼區在列。
2019年3月,色尼區上榜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歷史沿革:
13世紀蒙古軍隊進入藏北地區,占據那曲,稱之為巴爾達金格爾宗,元朝中央政府在藏北地區設有驛站,管理過往郵差事務和地方事務。
17世紀中葉,甘丹頗章地方政權時期,那曲縣先由蒙古和碩特部落首領固始汗統治,后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
清乾隆十五年(1750,藏歷第十三饒迥鐵羊年),中央政府派兵平息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后,在那曲建立坎襄宗,屬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由堪布和部落首領行使管理權。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區劃:西藏·那曲市·色尼區 |